浅谈静脉输液的护理操作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浅谈静脉输液的护理操作体会

张凤华1高金霞2

【关键词】静脉输液;操作

【中图分类号】R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81-01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百余年来,护理学通过实践研究并结合其他知识,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护理质量的需求更是越来越高,护理操作已不单只是一门操作,更可以说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临床上静脉输液最多见。通过静脉输液,不仅可以及时快速补充体液、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以通过输送药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并且越做越好。笔者将在静脉输液中的注意事项及一些技巧总结如下。

1配液体安瓿类药剂切忌用物品去敲开安瓿,对于需锯的安瓿,锯痕应小于1/4周以减少玻璃碎屑;在抽液时抽吸安瓿针头置于安瓿中部,因为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而置于底部容易发生钝针。

2血管的选择血管选择的正确与否是能否“一针见血”的重要因素。通常护士都会选择柔软、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可临床上常可遇到很多年老体弱及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他们的手足静脉大多细小表浅而且皮下脂肪少、血管活动度大,稍不注意就可能使穿刺失败。所以在穿刺前,一定要仔细查看血管特点,看清血管走向,摸清深浅,而且在进针时宁浅勿深。对于那些血管极不好找的患者切忌用手拍打血管,那样容易使凝血功能不好患者的针眼再次出血,我们可以让患者手热敷或下垂几分钟,也可以借助血压计:按照常规测血压的方法绑上袖带,充气后很快可以发现血管被暴露出来;抢救患者输血时也可以利用这个原理,用血压计袖带给血管加压,让血液在短时间内输送到患者体内达到抢救的目的。

3输液贴的使用现在临床上大多数用的都是CA-2型的输液贴,在贴液贴时习惯先用一条胶布贴住针柄,再用一条贴于针眼上,这样一来,很容易污染针眼,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先撕开末端保护膜的一个小角贴于治疗盘上,然后把未贴于治疗盘上的两条胶布一起撕下来贴于针柄和针眼上,最后一条固定,这样不仅提高了输液速度也加强了无菌操作。

4进针技巧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让患者疼痛,所以在穿刺时,护士用左手把患者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然后持针以10°~20°从血管正中快速刺入,见回血后轻压针柄使角度小于15°后再进针少许,这样便减轻患者疼痛。

5调节滴速一次性输液器的使用加大了操作的安全性,但久而久之便会发现一次性输液器的调节器容易失控导致滴速不好控制。笔者通常按患者的自身情况与药液的理化性质来调节滴速,可绝大多数患者在输液时都希望尽快输完,尤其在临近吃饭或急需大小便时,此时患者往往自行调快,为了避免意外的发生,在输液前我们有责任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并解释药物速度加快的后果,无其是对于那些心肺功能不好或输入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护士更应加强巡视勤观察,避免意外的发生。拔针的最佳时间为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以便让患者输入尽可能多的药液。拔针也有它的技巧:通常我们都讲究“一轻、二快、三按压”,在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下贴于针眼的那条胶布不分离,根据进针角度及针头走向进行拔针,先按与血管纵轴平行的方向慢慢向外拔针少许,然后抬高约10°~15°的角度快速把针拔出。将针头拔出后应快速按压,切忌边拔边按,这样不仅让患者感到疼痛,还容易把胶布上棉条纤维带入血管,也不可边按压边揉,这样容易使已经凝血的血管重新出血。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高0.5~1.5cm,为了更好地止血,应鼓励患者用多指一起按压,做到真正的彻底按压。对于凝血机制好的,我们一般要求患者按压2~3min即可,对于凝血机制较差患者则需按压20min以上。

6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会出现呕血或便血,造成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在鼻饲前抽吸胃内容物时要注意观察,发现有咖啡样液体或柏油样便时要及早行胃肠减压,先禁食和停用激素;给予输血、补液、支持营养治疗,同时以冰盐水洗胃,必要时加入8%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溶液100ml并局部或全身应用止血剂。

7预防肺内感染、呼吸功能衰竭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由于术前下丘脑及脑干受压,导致肺充血、水肿,术后患者卧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使排痰能力减退,脱水剂的应用导致分泌物增多或黏稠等是诱因,处理上以保持呼吸通畅为主。长期昏迷或卧床患者,护理人员要协助翻身叩背,及时吸出口腔、鼻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给予雾化吸人以利于排痰。配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和低流量吸氧,纠正酸、碱中毒。对于维持呼吸困难或间停者,尽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改善呼吸状况。必要时给予同步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正确鼻饲,防止食物返流引起吸入性肺炎。

参考文献

[1]李小萍.基础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4-269

作者单位:

165000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新林区人民医院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165000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新林区人民医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