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莫西沙星联合ERCP技术治疗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观察莫西沙星联合ERCP技术治疗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的有效性

张晓君

张晓君

(湖北省汉川市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汉川医院湖北汉川431600)

【摘要】目的:分析莫西沙星与ERCP技术的联合疗法在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患者并将其依据疗法的不同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两组均行ERCP技术以解除梗阻,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莫西沙星,对照组则加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结果:治疗后,两组细菌清除率、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白细胞计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的治疗中,莫西沙星与ERCP技术的联合疗法的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莫西沙星;ERCP技术;结石;胆道感染;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7-0071-02

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指的是由于胆道结石而继发引起的急性胆道感染。在治疗胆管结石时,外科手术是常用疗法,ERCP技术则是常用术式,有助于取尽结石、去除病灶。若结石继发引起胆道感染,则需将结石尽快取出,并解除梗阻。以往治疗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时,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粉针是常用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清除感染细菌,可有效控制感染,但是细菌清除率较低,效果有限。为了寻找治疗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的有效方法,特开展本次研究,旨在分析莫西沙星与ERCP技术的联合疗法的效果。现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100例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患者,将其依据疗法的不同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51~76岁,平均年龄为(64.5±0.2)岁,其中共计15例患者有胆道手术史,病程为3~9d,平均为(4.1±0.3)d;观察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为53~79岁,平均年龄为(64.5±0.5)岁,其中共计17例患者有胆道手术史,病程为2~9d,平均为(4.1±0.5)d。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行组间对比研究。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即刻实施治疗性ERCP,并进行内镜下取石,手术结束后需放置鼻胆引流管。手术后,观察组使用400mg的莫西沙星注射液(四川锡成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20140118)进行静脉滴注,1次/日,对照组则使用1.5g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粉针(四川锡成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57811250)和100mL的生理盐水混合液进行静脉滴注,2次/日。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d。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白细胞计数,对比两组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1]手术4d后,留取患者鼻胆管内所引流的胆汁并对其进行细菌学培养,以计算两组的细菌清除率。

1.5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细菌清除率比较观察组中共分离出6株病原菌,其中,屎肠球菌共计3株,肺炎克雷伯菌共计1株,大肠埃希氏菌共计2株,该组细菌清除例数为44例(88%);对照组中共分离出15株病原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共计3株,肺炎克雷伯菌共计7株,大肠埃希氏菌共计5株,该组细菌清除例数为35例(70%)。两组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白细胞计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治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白细胞计数比较(x-±S)

组别n时间中性粒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109/L)

观察组50治疗前84.58±6.5814.12±5.28

治疗后59.65±9.55*7.98±7.78*

对照组50治疗前85.25±6.4614.57±5.17

治疗后79.69±8.5110.06±7.67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胆道结石容易引发胆道阻塞,导致胆汁大量淤积,进而使得细菌得以在此处繁殖,从而引法感染。有研究指出,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茵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2]。

在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的治疗中,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粉针属于头孢三代类抗菌药物,可有效抑制革兰阴性杆菌的生物活性,但是药效短暂,利用率低,因此难以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病原菌,导致其细菌清除率十分有限。莫西沙星属于第四代的喹诺酮类的临床抗菌药物,属于8-甲氧基氟喹诺酮中的一种,在清除革兰阴性菌的过程中的抗菌活性较强,且该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较长,因此药效所能够持续的时间较长,在患者体内的穿透力强,因此可以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中,因此杀菌效果显著[3]。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莫西沙星与ERCP技术的联合疗法在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的治疗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文艳.莫西沙星联合ERCP技术治疗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2(14):6410-6413.

[2]吴伟.ERCP治疗胆胰疾病患者72例分析[J].淮海医药,2014,25(1):58-58,59.

[3]吴煌敏.莫西沙星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抗感染治疗中的疗效评价[D].温州医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