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士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对策的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对策的进展

杜春香赵姗谢红美

杜春香赵姗谢红美(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内科江苏镇江212132)

【摘要】本文通过归纳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护对策,即临床护士对针刺伤防护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认知程度低下,临床护士对于针刺伤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而使针刺伤发生率高,应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规范护理操作,建立并健全针刺伤的报告制度及正确处理伤口和及时注射生物制品。阐述了临床护士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对策的进展,以期为临床护士提供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对策的信息。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职业防护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完成临床各种注射、输液是护士最基本的技术操作,特定的工作性质使护士成为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大量研究证实67-87%的护士有针刺伤史[1,2],林丽芳,肖映芳,陈喜丰[2]所做的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显示:护士针刺伤67.2%都是被污染的针头所刺伤。针刺伤传播血源性疾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粘膜)。长期以来,医院内感染管理及研究多关注血源性疾病在病人中的传播,而对护理人员自身因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关注甚少。然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由于艾滋病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由此造成的护士针刺伤引发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因此,加强临床护士的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1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1.1针刺伤后对感染传染病几率及对职业防护的认识不足绝大部分护士认识到针刺伤后最严重的后果是感染各种血源性传播疾病,但是对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传染病几率的认识不足。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周阳[1]对长沙地区手术室护士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对未检测出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病人和血清结果不明的病人,仅部分护士能够把病人的血液体液当作有血源性传播疾病来进行防护。不同年资、学历、职称、科室、医院级别、婚姻状况可以影响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得分高低[1],从而不同程度的影响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发生。

1.2操作不当如加药过程粗心;抽药后盖针帽时;穿刺前拔去针头套管时;注射中刺伤;拔针时操作不当等;为病人穿刺后的针头回套针帽时;注射器毁形时徒手分离针头和针栓,用手去弄弯针头;将血标本注入试管时;操作中不戴手套;给不合作病人治疗时刺伤;护士工作繁忙和疲劳时等[2]。

2针刺伤采取的防护措施

2.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树立全面防护的管理理念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树立全面防护的管理理念是预防针刺伤的关键。定期教育,重点教育,树立全面防护措施的管理理念,可防止30%以上针刺伤的发生。将职业防护纳入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中,在学校开始系统、规范的职业防护教学;加强全体护士特别是新护士和护生的培训;建立传染病培训基地,从而保证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2.2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加强锐器物的管理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针刺伤的高危环节,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要加强护士关于预防针刺伤的教育,包括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回套针帽,禁止徒手分离针头和针栓,禁止用手去弄弯针头,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要有他人协作等,操作时坚持戴手套。同时加强硬件建设,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次数,医院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光线充足,空间宽敞,操作区域整洁,提供存放锐器物的容器。重肝组患者接受较多的有创性护理操作、基础护理项目,传播感染性疾病的危险性大于普肝组,因此,应建立重症肝炎ICU病房。

2.3建立并健全针刺伤的报告制度林丽芳,肖映芳,陈喜丰[2]和刘付敏所做的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调查中被针刺伤的护士中100%都能正确处理伤口,但刺伤后登记及向上级汇报仅占7.1%[2],或者无一人上报及请专家评估指导。建立完善严格的针刺伤后上报制度,可使受伤者判断污染针头是否来源于高危人群,并接受治疗和检测,达到职业安全的控制和管理,也可以为护士提供一种心理支持系统,及时跟踪感染源的情况可缓解因对感染的恐惧所致的心理压力。

2.4做好针刺伤后的处理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后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3~5min,冲洗后用消毒液,如医用乙醇或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尽早检查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和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充分利用安全有效生物制品,以避免或减轻感染可能造成的后果。如果是乙肝患者应接种高效价免疫球蛋白0.06mg/kg(24小时内)加全套乙肝疫苗;丙肝患者应注射干扰素300U/天,共3天,观察6-9个月。

综上所述,临床护士针刺伤采取的防护措施为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树立全面防护的管理理念,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加强锐器物的管理;建立并健全针刺伤的报告制度;做好针刺伤后的处理,从而确保护士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护士孕期发生针刺伤时的恐惧心理远远高于非孕期护士,如何减轻护士孕期恐惧心理从而确保母儿身心健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阳.长沙地区手术室护士标准预防认知及执行现状的调查研究[D].中南大学,2008.

[2]林丽芳,肖映芳,陈春丰.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9,25(1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