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校园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探讨校园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

关大利

广东华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从绿色节能角度出发,探讨校园绿色节能设计过程及要点,提出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制定最佳解决方案,促进能源的支出,推广节约型校园建设。

关键词:校园建筑;节能设计;节约型校园建设

建筑是高校表现文化形式的载体。随着建筑行业技术与设计的进步,高校对校园建筑要求越来越高,校园建筑既要满足学生上课需求,又能凸显教学建筑自身内涵特点。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仅是为节约学校能源损耗,更是为创建节约型社会打下基础,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是高效履行社会责任义务的需要;同时,就高校的节能,降低能源损耗而言,高校建筑绿色节能设计,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高校能源使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以对水电、材料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实施重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缓解高校能源供给需求中存在的矛盾,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是高校减少能源支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素质教学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加剧了高校的能源支出,使建设节约型校园成为了高校建设中新课题。

1高校建筑节能的意义

建筑节能是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节能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平均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7%,采暖、通风、照明、空调约占建筑耗能的80%,我国建筑能约占全国总耗能的25%。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建筑中的空调、采暖的要求也越发高。建筑能耗损呈逐年增长趋势。校园建筑耗能主要可分为两类:学生学习所需能源、消费能耗。校园师生人数增加,建筑占地扩大,势必会造成过多的能源耗损,例如,为学生学习发展,学校需要购置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而仪器设备的维护费用,也造成耗能在不断的增加。其次,高校能源支出的另一原因是:煤炭、原油的等能源的价格不断的增长,学校资金在能源保护方面更投入更多,影响了学校科研的发展。因此,在校园使用建筑能源设计,对高校的降低能源损耗具有重要意义。

2校园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校园建筑设计的原则,就是根据建筑的不同功用,制定其专门的设计项目。校园建筑的主要功用就是为了满足教师教学及学生的生活需要,因此各类建筑的

空间要求也不同,对建筑的室内采光、通风、照明等都具有不同要求。校园建设前,对建筑的选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布局设计,建筑之间的距离、密度、建筑周围的绿化环境等,都是校园的建筑整体的关键。整体的布局与朝向,在校园建筑使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建筑的节能设计,要以建筑所发挥的功能为依据,综合考虑建造及其成本投入后,选择最佳的建筑设计方案。

3校园建筑节能设计要点

校园建筑节能设计要根据建筑自身特点及功效为主要考量因素,其涵盖面较广,包括建筑布局、灯具、围护、电气电暖、空调安装等。但其中也有一些基本要素是可以借鉴的:

(1)建筑物的朝向及布局

在建筑的规划阶段,要慎重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布局,对建筑节能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布置时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朝向、建筑距离、建筑体型,还包括建筑周边的的绿化配置,以上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建筑的节能效果。就建筑物的通风性能来说,在我国夏季主要盛行东南季风,且高温多雨,因此,相对较低层的建筑物应面朝东南风,相对较高层的建筑物应该面朝西北。若建筑采用组团布局形式,且建筑之间的高度差别不大,为保证通风,需要对底层进行架空;充分考虑建筑物之间的间距,高差,保证建筑群间的自然通风。据试验证明,建筑物朝向东西比朝向南北,多耗损建筑热量指标5.5%,南北朝向建筑物,在冬季日照时间更长,散热量没有东西朝向建筑物快;南北建筑物在夏天受到的日照要少于东西向建筑,且自然通风要多于东西向建筑,能够减少夏季空调制冷的能源损耗。因此,为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损耗,应多以南北向布置。

(2)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性能影响

就建筑围护结构来说,应满足校园建筑通风、照明等条件。美国、日本及欧洲部分国家,在民用建筑中大部分都采用了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围护结构中部分的传热系数。通过缩小窗的面积比例,控制范围,减少建筑能量损失。研究表明,当窗面积取60%时,每增加10%,则制冷负荷增加4%。而在窗户玻璃的使用和设计应用上,除了要考虑玻璃的抗风抗压性能,隔音效果,保温效果,以及装饰美感外,还要计算其采光,反光和热性能。一般建筑物,建议采用中空双玻璃窗户,再加上遮阳板,材质最好是热断铝合金的,调节热辐射强度,对室内温度加以控制,提高舒适度。

(3)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降低能源损耗

现阶段,发达国家极力推广一种新能源利用方式,就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合理的推广和发展光电应用技术。校园建筑可利用太阳能,在屋面、玻璃墙面铺设太阳能板,可解决日常的基础供电问题,减少能源支出。但同时,对于太阳能板的铺设也存在某些缺陷,一方面,目前新能源的造价和维护成本普遍较高,对高校建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最经济的选择;另一方面,新能源技术,可以实现降低建筑能源损耗,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减少高效的能源支出。

4校园建筑的节能设计布局

校园建筑物的设计布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体现于整体的规划上,也应着眼于局部的细节构造上。整体规划包括建筑布局,环境绿化等,而细节构造则包括,建筑的体形系数,建筑窗户的设计与玻璃的选择,屋顶外墙铺设,楼地面等几个方面。

(1)整体规划

建筑布局:在夏季,要保证建筑群之间和建筑物室内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建筑物应朝向南面,即夏季迎风面;高层建筑物应置于北面,多层建筑物至于中间,注意在夏季,高层建筑的底层应局部架空,组织好建筑群内的自然通风。

(2)细节构造

建筑物体形系数:建筑物的体型系数应控制在节能设计标准范围内,其主要做法是尽量减少外墙的凹凸面和架空楼板,外墙洞口或无窗户凸窗不需要设置,若是坡屋顶,则应设置结构平顶棚或降低坡度,楼梯间采用封闭式等。屋顶外墙铺设:对于屋顶和外墙的铺设,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保温、隔热。屋顶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不仅要符合建筑节能标识设计标准,同时还需要能够防止保温层渗水问题,屋顶内部的结露和发霉。屋顶外墙不能使用保温好而隔热很差的材料,即采用单一的轻质材料和空心砌砖材料;最好的方法,是选择采用厚实材料加轻质材料的复合构造做法。关于屋顶外墙的颜色装饰,尽量使用浅色装饰,避免使用深色,如黑色、深绿色、深红色等,这样会使屋顶的外墙保温隔热厚度加大,其内表面温度,在夏季不低于35℃,不超过36.9℃。窗户设计:窗户的大小应以采光为标准,尽量减少大窗户的设置。门窗玻璃尽量不选择透光性差的有色玻璃或深色玻璃,最适宜的应是普通的透明玻璃,或中空镀膜玻璃。门窗的型材应选择类似断热铝合金型材,即具有断热效果的型材,不得使用非断热型材,同时门窗还需要拥有良好的气密性,抗风压性,水密性。抗风压不小于30dB的隔声性能和不小于2.5kpa。空调设计:在南方地区,空调设计在建筑的细节构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空调需要包含有供暖和制冷两个主要效果,针对空调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使用时间,合理确定空调的冷热源和性能参数。一般情况下,校园内寒暑假人员较少,即使在同一栋建筑内,各个教室房间的空调的使用情况存在差异,面对这种情况,在空调的安装设计上,应采用小规模系统形式或分单体建筑,单独房间设置,既便于管理也有利于提高空调使用的经济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仅追求建筑的立体效果,要保障室外机在需要维修时的便利性,若将室外机放置在立体凹槽内,则不便于维修;设计安装时也应注意到空调的风机噪声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4)围护结构设计:简单来说,围护结构即屋面墙面的设计规划。屋面墙面要起到对建筑的保温隔热,遮风挡雨作用,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既要提高屋面和墙面保温隔热性能,也要确保其经济性,屋面在混凝土层上还要铺设保温,防水层,防水层的颜色尽量选浅色,减少阳光辐射;墙面要选用厚实料和轻质材料的混合构造。

5结束语

现代社会发展中,建筑的绿色节能技术,是保持经济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设计时融合各方面因素,以确保能源的损耗降到最低。既不应片面追求低损耗能源,而使用高成本的新能源、新技术。建立建筑绿色节能,必须以节能为基本条件及技术标准,对建筑的各个功能系统,根据其使用功能和使用时间的不同,加以技术的指导改造。针对校园建筑绿色节能设计,能够减少校园建筑的能源损耗,创立节约型校园。但建筑节能设计,仅仅是降低能源损耗工作中的一部分,随着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的应用与推广,校园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也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在满足建筑节能条件的基础上,提高在校师生的能源节能意识,从根本上创建校园建筑节能,真正的实现节约型校园。

参考文献:

[1]曹燕华.绿色校园建筑节能设计[D].复旦大学,2013,19:102-104.

[2]郭臻.绿色校园设计策略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14,24:237-239.

[3]陈正雄.现代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J].中华建设,2012,05:128-129.

[4]王善生.浅谈现代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J].企业技术开发,2011,23:201-202+212.

[5]周文倩,田文涛,宋鹏飞,谭畅.BIM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5,05:80-82.

[6]李公平.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门窗幕墙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9:250-251.

[7]李方芳.超高层建筑绿色节能设计要点概述[J].甘肃科技,2015,08:120-122.

[8]叶凌,郑欣欣,丁之茵.中国以绿色建筑标准提升建筑性能[J].建筑科学,2015,06:156-1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