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针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儿童抽动症1例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皮内针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儿童抽动症1例体会

刘建伟1汪君2

刘建伟1汪君2

(1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针灸科四川泸州646000)

(2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心脑电图室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观察皮内针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儿童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皮内针结合心理疏导;选穴:第一组:阳白(双)、太阳(双)、合谷(双)、内关(双)、心俞(双)、脾俞(双);第二组:阳白(双)、太阳(双)、合谷(双)、神门(双)、阳陵泉(双)、太冲(双)。结果该患儿通过三个疗程皮内针及心理疏导治疗,达到临床满意效果。结论皮内针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儿童抽动症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皮内针;心理疏导;儿童抽动症;个案报道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152-02

儿童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发病于3-12岁儿童,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以面部、躯干、四肢不自主的肌肉抽动为其临床表现特点,可有眨眼、斜视、皱眉、撇嘴、肢体不规律抽动,与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如激动、焦虑、愤怒时加重,严重者伴有嗓中怪音或污言秽语,发病男女比例约(3-4):1[1-2]。近来,笔者用皮内针结合心理疏导治疗一例该病患儿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儿,男,7岁,于2015年1月10号上午就诊于我院针灸科。父母代诉:反复不自主双眼及前额抽动2年。患者于2013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不自主抽动(眨眼),患儿家属未引起重视未就医,至2013年5月双眼不自主抽动逐渐波及到前额(皱眉),就诊于重庆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儿童抽动症,给予口服相关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经治疗约半年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并且由于长期服药及就医的往返奔波,给患儿造成很大的就医抵触情绪。患儿父母失望之余,试诊于我院针灸科。初诊症见:双眼及前额部频繁不自主抽动(眨眼、皱眉间隔时间不等,约10-15分钟发作一次,激动或情绪变化时加剧),沉默寡言,自信心不足,面白少华,倦怠乏力,纳差,大便溏,舌质淡,脉弦细。余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既往体健。西医诊断为儿童抽动症,中医诊断脏躁,证属心脾两虚证。

2.治疗方法及操作

治疗原则:宁心安神,健脾益气。

治疗方法:皮内针结合心理疏导治疗。

选穴:第一组:阳白(双)、太阳(双)、合谷(双)、内关(双)、心俞(双)、脾俞(双);第二组:阳白(双)、太阳(双)、合谷(双)、神门(双)、阳陵泉(双)、太冲(双)。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所取腧穴局部皮肤75%酒精常规消毒后,取皮内针(清铃揿针四川唯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规格:0.20mm×(0.3-0.6mm)埋于皮肤内,在埋针的同时给予适度按压皮内针,以患儿有轻微痛感为度;院外嘱患儿家属每4小时适度按压皮内针一次,每次按压时以患儿有轻微痛感为度,同时注意防水、防汗,避免剧烈运动。每24小时更换皮内针,以上两组穴位交替应用,十天为一疗程。第一个疗程患儿来就诊时,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接纳患儿,主动与其多交流、互动,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让患儿不再排斥医生,不再排斥就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第二个疗程中,在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下,认真倾听患儿的内心想法,并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疏导,让患儿正确认识疾病,解除患儿对疾病本身的困惑,让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教会患儿应对外界各种不良刺激及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变化;第三个疗程中,继续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并教会患儿正确识别抽动前的先兆信号,有意识的去控制面部的抽动;同时要求患儿父母保持乐观平和心态,建立宽松愉悦和谐的家庭氛围[3]。

3.临床疗效

初诊时患儿反复不自主双眼及前额抽动(眨眼、皱眉),强烈的就医抵触情绪,沉默寡言,自信心不足,伴有倦怠乏力,纳差,大便溏。第一个疗程后患儿上述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患儿家属对该治疗方法亦心存疑虑,信心折半,不愿再继续配合治疗,经沟通后勉强愿继续配合治疗。第二个疗程后患儿双眼及前额不自主抽动的频率较前减少,两次抽动的时间间隔明显延长,患儿的倦怠乏力、食欲较前明显改善,患儿家属亦开始恢复信心,患儿在心理疏导及家属情绪的影响下就医抵触情绪明显改善。第三个疗程后患儿双眼及前额不自主抽动(眨眼、皱眉间隔时间不等,约2-3小时发作一次)明显减少,愿主动与人交流,自信心明显改善,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纳眠佳,二便调。

4.体会

儿童抽动症的相关症状多分散于中医古籍中,无专门论述,本病的发生多与心、脾、肝有关。《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藏神,心血能够滋养心神则神志活动正常。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内守,可导致心神不宁,而出现不自主抽动。肝为将军之官,主筋,其志在怒,为罢极之本。肝为心之母,心血不足,相对肝阳偏亢,加之小儿肝常有余,故易出现肝风内动,肝开窍于目,肝经上联目系,故出现双眼及前额不自主抽动;脾在志为思,主四肢,其性静;小儿脾常不足,该患儿长期服用药物易导致脾运化功能失常,不能将精微物质运到全身故表现为倦怠乏力,沉默寡言;脾运化功能失健,气血生化无源,可进一步加重心血不足,肝阳相对偏亢。心俞为心的背腧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神门为心经输穴、原穴,三者同用以安神定志,宁心安神;脾俞为脾的背俞穴有益气健脾,恢复气血生化之源之功;太冲为肝经原穴,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二者同用既可平肝潜阳,清肝养血,以平偏亢之阳,又可疏肝柔筋,缓解抽动;阳白、太阳为病所所在,二者同取直达病所;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面口合谷收”,合谷为远端取穴,与肝经原穴合用,原原相配,可起到平肝潜阳,安神定志。诸穴合用,共凑宁心安神,健脾益气。同时,给予患儿的心理支持、引导,并教会患儿应对外界的各种不良刺激,及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变化,有意识的控制不自主抽动,故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综上,该治疗方法简、便、廉、效,临床易于操作,较其他治疗方法痛苦少,无明显毒副作用,易于被患儿接受,临床疗效确切,但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牵扯诸脏,短时间治疗效果欠佳,需坚持治疗,故该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焦富勇。抽动症治疗新进展[J].中国医学科学,2012,2(23):52-56.

[3]朱晓华,方拴锋.心理支持联合盐酸硫必利治疗儿童慢性抽动障碍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5):69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