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州地区汉族与维族人群骨密度调查及骨质疏松发病率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新疆巴州地区汉族与维族人群骨密度调查及骨质疏松发病率分析

陈萍1于怀江2

陈萍1于怀江2

(1新疆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841000;2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841000)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303-03

【摘要】目的调查新疆巴州地区不同年龄阶段汉族及维吾尔族人群的骨密度值(BMD)和骨质疏松(OP)检出率的变化。分析本地区不同种族骨密度变化的规律及骨质疏松发生率。方法采用美国OsteometerMedi’F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骨密度仪,测量785例20-89岁受试者腰椎的骨密度值(BMD)。结果汉族、维吾尔族男性与女性骨峰值均发生在30~39岁年龄段,随受试者年龄增加,BMD测定值开始逐渐下降。同年龄组,同部位女性0P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O.01)。但是无论男性、女性0P的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通过汉族与维吾尔族各年龄阶段、同性别间骨密度的比较,发现汉族骨密度值整体水平较维吾尔族略偏高,女性50-59岁年龄段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O.01),其余各年龄段不同民族、同性之间比较,BMD测定值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发生率年龄

骨质疏松(OP)是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越来越多,而骨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因此患骨质疏松的人越来越多,OP已成为困扰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的重要疾病之一,治疗所花费用也日渐增高,同时OP也是中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许多研究证明,遗传、营养、体力活动及环境因素不同,导致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各种族人群之间BMD的差异。因此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人群BMD变化的规律对OP的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检测对象

2009年4月-2010年6月在本院检查BMD的785例生活在新疆巴州地区20年以上,年龄在20-89岁之间的人群。以每10岁为1个年龄组分别采集生活史、既往史、家族史、运动及特殊用药史,以排除急慢性肝、肾疾病及内分泌疾病。

1.2检测方法

(1)采用美国OsteometerMedi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骨密度仪。

(2)检测受试者腰椎前后位(L2-L4)BMD(腰椎畸形者排除)获得BMD均值及骨质疏松发生率。

(3)每日开机后自动启动校准系统内部体模自动校准,自动控制,每周定期扫描外置体模,符合仪器精确度及准确度。

(4)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诊断根据中国国内的诊断标准:丢失1SD(骨量丢失12%)之内正常,丢失1-2SD(骨量丢失13%-14%)骨量减少,丢失大于2SD(骨量丢失25%)骨质疏松,丢失大于2SD(骨量丢失25%)并发生一处或多处骨折或没有骨折但丢失大于3SD(骨量丢失37%)为严重骨质疏松。

1.3统计学处理

全部资料数据按族别、性别、年龄分组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均值比较检验用t检验;率的检验用X2检验。

2结果

2.1本研究报告的785例BMD检测结果,男性与女性骨峰值均发生在30~39岁年龄段,随受试者年龄增加,BMD测定值开始逐渐下降。女性50岁以后BMD测定值明显降低OP发病率呈递增趋势,50-89岁各年龄组间OP发病率差异显著(P<0.01)。男性60岁以后BMD缓慢下降。70岁以后OP发病率明显升高,各年龄组间0P发病率差异显著。同年龄组、同族、同部位女性OP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但是无论男性、女性OP的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2.2族与维吾尔族各年龄阶段、同性别间骨密度的比较,发现同性别中汉族、维吾尔族各年龄阶段骨密度均值不相同,汉族骨密度值整体水平较维吾尔族略偏高,女性50-59岁年龄段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其余各年龄段不同民族、同性之间比较,BMD测定值无显著差异。

表1新疆巴州地区373例汉族、维族女性不同年龄段人群BMD(g/cm2)

测定结果及OP发生率

注:与30岁年龄比较﹡P<0.01两组比较P<0.01

表2新疆巴州地区412例汉族、维族男性不同年龄段人群BMD(g/cm2)

测定结果及OP发生率

3讨论

3.1BMD峰值

BMD峰值骨量影响人一生的骨矿物质含量,可做为评估人体骨量丢失出现的时间和骨丢失程度的重要参考数据。本研究785例BMD调查结果显示巴州地区男性与女性BMD峰值均发生在30-39岁年龄段,男性BMD峰值高于女性。与北京、深圳等地报道一致[1-2]本研究统计分析:同性别中汉族、维吾尔族各年龄阶段骨密度均值不相同,汉族骨密度值整体水平较维吾尔族略偏高其中男性较明显。女性50-59岁年龄段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这可能与此期女性正值退休年龄,相对负担较轻汉族女性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从饮食、运动及补充钙质有关,其余各年龄段不同民族、同性之间比较,BMD测定值无显著差异。

3.2OP发病率

依据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标准,低于BMD峰值2.0个标准差(SD)诊断为OP[3],本研究统计的785例受试人群中,30~39岁年龄段OP发病率为0。女性50岁以后OP发病率呈递增趋势,50~89岁各年龄组间OP发病率差异显著(P<0.01)。女性各年龄组OP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男性60岁以后OP发病率升高,各年龄组间0P发病率差异显著(P<0.01)。

3.3有研究显示不同民族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指标是有差异的

徐江波等研究[4]显示维吾尔族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l-(OH)VitD3检测值为(22.39umol/L)明显低于汉族组(45.49umol/L),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同时与正常值范围(35.78~108umol/L)比较,汉族组在下限范围内,而维吾尔族组测定值低于下限值,提示维吾尔族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体内维生素D营养状态较低,其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VDR等位基因在人群中的分布受种族的影响。吕京等分析了206名维吾尔族人和142名彝族人的VDR基因,发现维吾尔族和彝族人群的VDR基因型分布差异显著。表明种族不同,导致VDR基因多态性的显著差异。阿丽娅等研究结果显示,乌鲁木齐维吾尔族VDR基因与北京汉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本研究也发现维吾尔族人群OP的发生率高于汉族,因此维吾尔族VDR基因与汉族间的差异,可能是造成1一(OH)VitD,代谢水平不同的原因之一。同时维吾尔族与汉族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维吾尔族饮食以高蛋白及高脂饮食为主,少食鱼类等维生素D含量丰富的食品。以上结果对不同民族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有着提示意义。如维吾尔族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更应补充足量的活性维生素D,更应多进行户外活动。

3.4少数民族的遗传差异及标准的制定

从遗传学、体质形态学来看,除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均与南北方汉族有较大差异外,其他少数民族均与相邻的南方(或北方)汉族间的差异均远小于南北方汉族间的差异,表明这些少数民族在骨骼发育潜力上与相邻的南方或北方汉族有相似甚至相同之处,同时少数民族较少有同一民族分南北两个遗传背景不同人群的情况,因而少数民族可适用于其所在地区的汉族标准。如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藏族等可适用于北方汉族标准。但是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等几个北方少数民族由于其相互间的遗传差异较小,在遗传上与白种人更接近,但是其经济条件和生长发育水平均较低,结合本研究维、汉两个民族间、同性之间比较,BMD测定值无显著差异。

骨组织与其他组织一样都具有新陈代谢活性,骨质是个持续再造的动力组织,一般人体内每年约有10%的骨质进行更新,进行过程由两个相反功能的作用相抗衡,一是破骨细胞作用(Osteoclast)使骨质被再吸收流失至血液循环中,另一是造骨细胞(0steoblast)再制造出新的骨质。这两个活动是同时存在而且是正比方向进行,也就是说:当骨质流失愈快,骨形成速度也会愈快。骨质疏松症是骨的吸收过程大干骨的形成过程,渐渐地表现为骨密度下降,并足以引起骨折易感性增加为特征的疾病。许多研究显示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缺乏,骨转换增高。此外骨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骨转换增高。有研究提示维吾尔族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更高[4]。这也是维吾尔族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高于汉族女性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钱振福,杨鸿兵,王醒红等.北京密云地区正常人群指骨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7,13(9):648.

[2]王晓敏,赵之俐,土登格利等,北京、深圳、西藏正常人群骨密度的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3):295-297.

[3]薛延,主编,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指南,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41-47.

[4]徐江波,樊勤学,冯建军等.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发病特点的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12(15):936-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