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对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愈合的观察研究(附500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B超对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愈合的观察研究(附500例分析)

李慧赵朋娥

李慧赵朋娥(诸城中医医院超声科山东诸城262200)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141-01

【摘要】目的应用B型超声观察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方法对500例剖宫产后子宫切口于7—8天进行观察。结果术后7—8天切口愈合良好者452例(90.4%),声像图表现为切口处稍隆起。切口愈合欠佳者36例(7.2%),表现为切口处隆起明显,缝线处可见小的无回声区及不规则的低无回声区。切口愈合不良者12例(2.4%),此类切口表现凹凸不平,浆膜层模糊,肌层厚薄不一,内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或低无回声区。结论B超对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愈合的观察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可动态观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B超剖宫产切口愈合

我们利用B型超声对500例剖宫产后子宫切口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500例剖宫产患者为1999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剖宫产及外院剖宫产后出血转入我院的病人。年龄23—45岁,平均32岁,其中初产妇358例,经产妇142例。均于术后7—8天进行超声检查。手术方式为子宫下段横弧形切口,用可吸收肠线皮内缝合。

采用日本ALOKASSD—620超声诊断仪,探头为线阵及凸阵,频率为3.5MHz。检查方法:嘱患者于检查前适度充盈膀胱(以显示子宫底为佳),仰卧位,局部涂耦合剂,探头置于耻骨联合上缘,行子宫纵切及横切,以及不同角度的斜切,先观察子宫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最后重点观察子宫切口(子宫前壁下段处),记录观察结果并存档。

2结果

我们根据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将其分为A、B、C三组。

2.1A组:452例(90.4%),即切口愈合良好组,其声像图表现特征:子宫前壁下段切口处稍隆起,浆膜层表面连续光滑完整,有些浆膜层有增厚现象,肌层回声稍低欠均质,内可见短条状强回声,此为缝线,但其间无明显液暗区。

2.2B组:36例(7.2%),即切口愈合欠佳组,B超显示子宫前壁隆起明显,向膀胱方向形成一定的弧形压迹;浆膜层尚连续,部分模糊,切口处肌层较周围增厚;回声减低,形成不均质低无回声区,内见短线状强回声,线状强回声周围可见不规则的小的无回声区。考虑有炎性渗出,使用有效抗菌素治疗,治疗过程中每3—5天进行超声检查,检查次数1—4次不等。结果1—2次愈合24例,3—4次愈合12例。B超表现为切口隆起处明显缩小,浆膜层连续性好,不均质低无回声明显缩小,强回声周围的小的无回声区消失。

2.3C组:12例(2.4%),即切口愈合不良组。此类切口表现为凹凸不平,形成明显的膀胱压迹;浆膜层模糊,部分似有“断裂”现象,肌层厚薄不均;形成明显的不均质回声区,内见线状强回声及不规则液性暗区。B超提示临床给予有效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治疗过程中每3—5天进行超声检查。结果3—4次愈合8例,4—6次愈合3例,其中1例治疗过程中病人阴道出血较前增多,B超监测发现切口处不均质低无回声区较前增大,浆膜层尚连续,但肌层似有“断裂”现象,而行子宫切除术。

3讨论

3.1剖宫产子宫切口最初是由胶原纤维束碎片和纤维蛋白构成,而这些胶原纤维、纤维蛋白及周围组织之间声阻抗的改变不同,是超声波成像的主要原因。剖宫产术后1周左右,切口处由于炎症、水肿、充血及渗出等变化使组织水分含量增多,因此切口处可形成不均质的低回声区[1]。随着炎症渗出吸收,子宫复旧,不均质低回声区逐渐缩小及完全消失。

3.2B超在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愈合的应用价值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处理某些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剖宫产率有增高的趋势[2]。这主要与有些患者自愿选择剖宫产有关。而剖宫产后的切口愈合直接关系到子宫复旧、术后出血、术后感染率等。B型超声检查直观、经济、快捷、无创伤、重复性好,对于危急症患者可直接到床旁进行检查,是唯一能直接观察术后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的手段[3]。因此我们建议剖宫产术后常规进行B超检查,以便及早了解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早期发现子宫切口愈合不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吉昌等.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超声诊断价值.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9,8,(6):347—349.

[2]胡义刚.B型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的观察、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2):136—138.

[3]吴仲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修订版).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