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临床分析

罗钢

罗钢(广西百色市田阳县人民医院5336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7-0207-02

【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总结工作经验,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间与我院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42组)和观察组(42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强心剂、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普伐他汀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5.71%,再次住院率为16.67%,死亡率为7.14,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9.05,再住院率为35.71%,死亡率为16.67%,两组间治疗有效率、再住院率、死亡率差异均比较明显,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而TNF-α、IL-6、CRP水平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换则,两组间以上指标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是慢性充血性心衰的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病死率更低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循环内科疾病之一,其多为心血管疾病发展至最后的终末阶段,临床上治疗手段多已成熟,但其治疗效果仍不太满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他汀类药物作为调脂药之一,也逐渐被应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1。现就对我院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该病的临床工作总以下总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间于我院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4例,男56例,女28例,年龄为45~89岁,平均年龄为(69.45±3.57)岁,病程为1~9年,平均病程为(6.28±1.58)年,按NYHA分级其中共有Ⅳ级13例,Ⅲ级26例,Ⅱ级45例,在征得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根据其入院治疗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并根据随机数表进行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间差异不明显,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入组标准:符合临床心力衰竭诊断标准;高血压、心肌病、糖尿病等所致心脏损害;2个月内未服用其他他汀类药物;同意参与此项研究者;排除标准:伴有单纯二尖瓣狭窄、心包填塞、贫血、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甲亢、肺源性心脏病、动静脉瘘等导致心衰;2个月内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COPD等疾病;不可耐受他汀类药物;严重顽固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不同意参与此项研究者。

1.2方法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强心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ACEI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普伐他汀(上海施贵宝制药厂,普拉固)20mg/次,日一次口服,连续服用3个月。

1.3评价标准2

显效: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提高2级;

有效: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提高1级;

无效: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或加重,心功能无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记录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不明显,在统计学上无统计意义,P<0.05为差异明显,P<0.01为差异非常明显,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

2结果

2.18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经治疗后均随访1年,随访过程中无病例失访。治疗后共治疗显效32例,有效33例,无效19例,总治疗有效率为77.38%,在随访过程中因病情复发或加重再住院22例,再住院率为26.19%,死亡10例,死亡率为11.9%。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统计分析表

2.2在所有患者在进行分组前均进行了心功能测定,代表心功能的LVEF(左室射血分数)、LVESVI(左室收缩容积指数)、LVEDVI(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分别为(45.98±4.87)%、(55.34±8.45)ml/m2、(40.25±6.34)ml/m2,TNF-α为(220.35±58.14)ng/L,IL-6为(70.32±34.15)ng/L,C反应蛋白(CRP)为(5.76±)mmol/L,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TNF-α、IL-6、CRP等指标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心功能、TNF-α、IL-6、CRP等指标统计分析表

*

3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是指人体心脏不能射出足够身体组织代谢及静脉回流所需量血液,其主要是由各种病因导致的心脏收缩能力下降,使心输出量减少,从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体征3。目前临床上常规治疗方法为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但此法治疗效果较差,而且患者易复发,病死率也相对较高。而他汀类药物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调脂药的最佳选择之一。报道研究4,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由表1可以看出,加用普伐他汀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85.71%,随访期间患者再次住院率为16.67%,死亡率为7.14,而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3例,治疗有效率为69.05,再住院率为35.71%,死亡率为16.67%,两组间治疗有效率、再住院率、死亡率差异均比较明显,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说明在常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加用普伐他汀不仅能够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能够降低其复发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其效果比较明显。

研究表明,普伐他汀在治疗心力衰竭时,具有降低细胞因子(如TNF-α、IL-6)和CRP的浓度,改善心室重塑的功能,保护心肌细胞,减少病死率具有较好效果5。由表2可以看出,经相应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各指标、TNF-α、IL-6及CRP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而TNF-α、IL-6、CRP水平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换则,两组间以上指标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研究结果符合相关文献报道6,说明普伐他汀在改善患者心功能,保护心肌细胞,改善患者心室重塑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不仅能够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心室重塑,保护心肌细胞,而且能够降低其复发率、病死率,减轻了患者精神及经济负担7,从而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彭艳,覃数.他汀类药物作用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多效性[J].重庆医学,2009,38(2):220-224.

[2]邢信好.阿托伐他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RP及BNP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9,49(33):82.

[3]苟怀宇,陈艳秋,黄晶,等.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4):635-636.

[4]苏学东.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50(23):51-52.

[5]徐桂芬,何英,姚凤祯.参附注射液穴位注射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家兔心肌组织N8+-K+-ATP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5):341.

[6]任晓华,崔交丽.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8,30:1350-1351.

[7]张继雁,葛晓冬.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J].医学综述,2009,15(2):27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