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也会“导”出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兴趣,也会“导”出来

杨汉城

四川省华蓥市天池初级中学杨汉城

【中图分类号】G423.69【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89-01

实施“自学互帮导学法”几年来,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学的情景。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导”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怎么办呢?

实际上,孩子们的积极性主要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而内在的学习动机——个人的爱好、兴趣、好奇心是主要的因素。故,要导出孩子们的兴趣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他们学习动机的源泉。达尔文这样说过:“我愿意举出一个例子来证明我的热心。一天我剥开一片老树皮,发现两只稀有的甲虫,便用两只手各抓一只,之后却发现了第三种新奇的种类,我舍不得放走,便把右手的一只投进嘴里。哎呀!它却分泌出极端辛辣的液体,把我的舌头烫得发热,我只得把它吐掉。”正是因为达尔文对生物的这种特殊兴趣,使他终身沉湎于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为生物学的发展树起了里程碑。这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我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的《走向小康》一课时,之前就安排学生回去了解他们的父辈过去的生活、学习状况。上课时,就先让孩子们先讲一讲他们今天的生活、学习情况怎样,并尽其所能讲一讲他们所了解到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学习状况。前后对比,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活的乐趣,导出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对每一个孩子寄予良好的期望。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受到期望心里的影响,它是一种奇妙的,往往具有巨大的鼓舞一个人行动的力量。

作为一名师者,首先应该以良好的积极的态度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成才,在具体问题上关心、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不能把自己的任何不快带进教室、带给学生。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在语言、表情上要给他们以积极的影响;在行为上多鼓励,并努力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让他们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都得到成功的机会。而成功的欢乐会激起学生向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奋斗,这就是教师的“期望效应”。

再次,在教学中正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其实,因材施教的“材”所泛指的是每个学生所表现出的生理、心理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特点。俗语云:“十个指头有长短”,更何况是几十个学生,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我们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注意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优点弥补不足,激发学习积极性。

故,我们在教学中要细致观察、全面了解他们,既要授人以“渔”,更要导人以“欲”。对不同的“材”,施以不同的法,做到既教好书,又育好人。

总之,我认为“自学互帮导学法”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教育理念。我们今天的教学,不管我们如何导,只要能让学生们想学、乐学,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导”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