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林美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林美春

林美春

林美春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157011)

【摘要】目的:讨论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11年1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3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至出院。结论: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续监护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早期干预能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276-02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其基本原理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性及传导性改变,导致心脏冲动形成和(或)冲动传导的异常。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45~80岁;患者有心悸、胸闷、气短、心跳不规则等现象。少数患者会有头晕出现。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1.2.1.1.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治疗目的:消除快速心律失常的诱因和预防发作;终止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控制心室率在适当范围,改善血流动力学。目前常用的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根据药物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效应,可分4大类。①膜稳定剂:通过抑制快钠通道,影响除极(O期)速率和复极(1、2、3期)时程,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分为ⅠA、ⅠB、ⅠC三个亚类。ⅠA:减慢除极速率(Vmax),延长复极时程,故延长PR、QRS和QT间期。主要代表药物为奎尼丁;IB:不影响除极速率,缩短复极时程,故可缩短QT间期。主要代表药物为利多卡因;IC:减慢除极速率,轻度延长复极时程,故可减慢传导。主要代表药物为普罗帕酮。②β受体阻断剂:抑制自律性和传导性。阻断β肾上腺素受体,抑制4期自动去极,减慢0期去极速率。主要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索他洛尔疗效最好。③延长复极时程的药物:主要代表药物为胺碘酮,是唯一适用于心功能不全和心肌缺血患者的心律失常治疗药物。④钙通道阻断剂:主要通过抑制4期自动去极减慢自律性,可减慢传导。主要代表药物为维拉帕米。

1.2.1.2缓慢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选用增强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拟交感神经药;迷走神经抑制药;碱化剂。

1.2.2机械刺激

常采用压迫眼球等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治疗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

1.3结果3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至出院。

2.护理

2.1活动无耐力

2.1.1向病人解释情绪可诱发重心律失常,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焦虑。当心律失常发作时嘱病人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休息,尽量避免左侧卧位,以减轻不适感。让病人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戒烟酒。

2.1.2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2.1.2.1疗效观察:询问病人心悸、头晕等症状有无改善,观察病人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监测心电图。注意用药前、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P-R间期、Q-T间期等的变化,以判断疗效。

2.1.2.2用药注意事项: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注时速度宜慢(腺苷除外),一般5~15分钟内注完;静滴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

2.2有受伤的危险

2.2.1病情评估:向病人及知情者询问病人晕厥发作前有无诱因及先兆症状,了解晕厥发作时的体位、晕厥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必要时心电监护。

2.2.2避免诱因:嘱病人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体位等,一旦有头晕、黑蒙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跌伤。

2.2.3遵医嘱应用抗心律失常措施:如心率显著缓慢的病人可给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或配合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对其他心律失常病人可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2.3潜在并发症:猝死

2.3.1心电监护:对急性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重症心肌炎等病人出现心律失常时须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并记录有无引起猝死的危险征兆。①潜在引起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多源性、联律或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一旦发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②随时有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一经发现立即报告医生并积极采取抢救措施。

2.3.2协助处理:一旦出现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做如下处理。

2.3.2.1吸氧:2~4L/min流量鼻导管吸氧。

2.3.2.2遵医嘱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配合使用除颤器、起搏器:①危险的室性期前收缩:首选利多卡因静注,并持续静脉滴注维持以避免发生室速及室颤。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兴奋迷走神经措施,若无效静脉注射维拉帕米。③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首选利多卡因静注,若病人已发生低血压、休克、心绞痛等危急表现时,应迅速施行同步直流电复律。④持续房颤:可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控制心室率。⑤室颤:立即进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并配合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措施。⑥第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室率,若心室率低于40次/分,首选心脏起搏器。

3.讨论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冲动形成的异常和(或)冲动传导的异常。冲动形成的异常:窦房结、结间束、冠状窦口附近、房室结的远端和希氏束一浦肯野系统等处的心肌细胞均具有自律性。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或其内在病变,均可导致不适当的冲动发放。此外,原来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如心房、心室肌细胞,亦可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异常自律性,诸如心肌缺血、药物、电解质紊乱、儿茶酚胺增多等均可导致自律性异常增高而形成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局部出现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心肌缺血一再灌注、低血钾、高血钙及洋地黄中毒时可引发触发活动。可引起反复激动,持续的反复激动即构成快速型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孙茂莲.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197-198

[2]姚艳梅,李兰芳.高素质护理人员在恶性心律失常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1.8(6):123-124

[3]张菊华,杨军.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06.22(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