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康唑和酮康唑对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效果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氟康唑和酮康唑对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效果比较

邹小满

邹小满(河南省许昌市公费医疗医院461000)

【中图分类号】R78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9-0132-02

【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氟康唑和酮康唑对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过程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应用氟康唑与酮康唑对172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实施治疗。结果全部172例患者经氟康唑和酮康唑治疗后显示,氟康唑组102例病人总有效率为78.42%,酮康唑组70例病人总有效率为51.41%,氟康唑组和酮康唑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氟康唑是目前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效果最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的药物,该药具有广谱抗菌、口服吸收好、无毒副作用以及临床疗效明显等优点,氟康唑在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方面的疗效明显好于酮康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酮康唑氟康唑白色念珠菌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oralcandidiasis)属于由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造成的口腔粘膜疾病。近些年来,由于临床上滥用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已经造成机体的菌群严重失调、机体的免疫力明显下降,人体的皮肤、内脏以及粘膜等组织被真菌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尤其是口腔粘膜发生念珠菌病的几率增加更快。一般情况下,大约25%~50%的健康人群其口腔、消化道以及阴道中均有念珠菌,但正常情况下并不发病,属于非致病性念珠菌,只有在特殊情况下能够转化为致病性的,因此念珠状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在托牙性口炎、雪口病、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口角炎以及念珠菌性白斑病患中,念珠菌的检出率均高于70%。口腔感染主要为白色念珠菌造成的,大多位于口唇、皮肤以及粘膜等处。口腔念珠菌病的病情容易反复,彻底治愈困难,一旦感染将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1-5]。我院自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应用氟康唑与酮康唑对172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实施治疗,疗效理想,本文现对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0月~2010年11月期间应用氟康唑与酮康唑对172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实施治疗。全部172例患者均有口腔念珠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患者的病损区涂片培养念珠菌结果为阳性,全部患者无肝、肾功能受损病例。全部17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氟康唑组102例,男37例,女65例,年龄在17~78岁之间,平均为56.9岁;酮康唑组70例,男29例,女41例,年龄在18~80岁之间,平均为57.4岁,氟康唑组与酮康唑组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要求患者戒烟并注意义齿卫生,使用3%~5%的苏打水对义齿进行浸泡,更换不良义齿,最好停止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两组患者分别于午餐后服用氟康唑与酮康唑胶囊,100mg/次,1次/日,服用7天。

1.3疗效标准

患者的自觉症状消失,检查白色念珠菌结果阴性代表痊愈;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白色念珠菌转阴表示显效;患者病损区开始变小,自觉症状减轻,白色念珠菌检查转阴代表好转;病损以及自觉症状未改变,白色念珠菌结果阳性为无效。

1.4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将痊愈数与显效数之和作为总有效例数。数据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部172例患者经氟康唑和酮康唑治疗后显示,氟康唑组102例病人总有效率为78.43%,酮康唑组70例病人总有效率为51.42%,氟康唑组和酮康唑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氟康唑与酮康唑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疗效比较情况

3讨论

目前治疗口腔念珠菌病较为有效的口服唑类药物主要有酮康唑与氟康唑两类。尽管酮康唑与氟康唑均属于广谱抗真菌药,但两者的使用与性质却差别较大。酮康唑能够阻碍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分子的合成,降低生物膜的通透性,酮康唑对皮肤真菌、酵母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氟康唑也具有特异地抑制真菌细胞中甾醇分子生物合成的功能,不论是通过口服还是静脉注射,氟康唑的抗菌作用均比酮康唑强10~20倍左右[1-5]。本组研究表明全部172例患者经氟康唑和酮康唑治疗后显示,氟康唑组102例病人总有效率为78.42%,酮康唑组70例病人总有效率为51.41%,氟康唑组和酮康唑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氟康唑是目前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效果最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的药物,氟康唑具有广谱抗菌、口服吸收好、无毒副作用以及临床疗效明显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GonzalezOjedaA,MedinaFrancoH,AldreteJS.SpontaneoushemorrhageinliverneoplsmsExperienceataninstitution[J].RevGastroenterolMex,1998,63(3):126~1301.

[2]胡佩村,李婉霞,廖一平.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113-1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S].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南京,1997,540-548.

[4]张秀珍,胡云建,陶凤蓉,等.临床细菌室必须重视真菌检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9,28(9):888-889.

[5]徐英春,王澎,陈民钧.辉瑞公司全球多中心酵母菌敏感性监测结果[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3(3):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