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迷上课外积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1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迷上课外积累

姚永东

姚永东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学校小学部224212

学生作文的语言干瘪瘪的,不会修饰形容,缺乏生动的描写,让很多老师感到头疼。如果一味地批评学生,学生只能“望文生畏”。笔者引导学生做积累日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需要广泛阅读,博览群书。积累愈厚实,写作就愈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了。

然而积累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很多同学会半途而废。如果教师富有创造性地引领学生积累,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创意,那么他们就会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一、争当“小小设计师”

笔者重视创设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争当设计师,比如设计精美的读书卡,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唤醒意识: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出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读书摘记本,告诉学生,这是老师积累课外知识的帮手。然后,逐页翻给他们看,对于老师那刚毅遒劲的字迹,精心描绘的线条,还有一些为强调而出现的彩色字体,孩子们个个赞不绝口,并踊跃表示,也要精心打扮自己的文摘本。

2.激发思维:当孩子们有了要打扮自己的文摘本的愿望后,教师因势利导可以怎样打扮,学生们奇思妙想不断:描绘图案、黏贴图片、剪出图形……

3.培养兴趣:学生有了奇思妙想后,教师布置学生开始行动,一个月后,开展“小小设计师”的评比。要求:内容充实,形式生动美观。如此一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大增,也把认真摘录当成了美差。

4.形成习惯:评比活动中,学生兴奋地交上自己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有的同学用彩笔勾勒出丰富多彩的线条,有的同学描绘了与内容相关的插图,有的同学用大头贴、图片进行装饰,有的同学对本子的外形进行加工,剪出了各种各样的线条,使本子成了美丽的形状集,如动物集、树叶集等。

二、开展“小小擂台赛”

“厚积薄发”、“学以致用”无不强调积累后知识运用的重要性。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地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课外知识,无疑会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与积累的兴趣。当然,创设运用知识的方法很多,小组积累比赛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具体操作: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六至八人,一至三组为甲队,四至六组为乙队,每个成员都是参赛选手,轮流举手给对方出题,可以说出诗句的上联或下联,也可以说出成语中的一半,也可以说谚语或歇后语的一部分,让对方补充,然后根据情况进行加分,最后决出胜负。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用课文或课外书中的优秀片段,让学生仿写训练,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语言接受的初期,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应用情绪,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促成学生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所观察到的生活中去,便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的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仿写可从“依葫芦画瓢”开始。教师先让学生识记其中的“葫芦”,然后逐步向“师其神”发展,最终由模仿走向自由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范文,从句式、修辞、语意等方面把握范式,一般说来,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导引学生仔细研读例句,认识例句写法。如《莫高窟》中“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一句,在省略号处续写可以作为一个仿写点。这就得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例句的形式是含有“有的”一词的排比,内容是壁画飞天的各种姿态,据此指导学生充分想象。这样点明要领,便于学生展开仿写。

引导学生仿写写法,要根据范文的不同特质,因文而异,随机迁移:可以对精彩的描写进行模仿,如《陶罐和铁罐》中的对话;可以对巧妙的结构进行模仿,如《莫高窟》中的过渡句;可以侧重修辞方面,对遣词造句有个性、抒发感情有张力的句式进行仿写,如《姥姥的剪纸》中有关“剪”的经典描写等等。

三、巧用“小小积分榜”

当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有兴趣时,培养他们的恒心、激发他们持久的努力也成了极为重要的问题。而指导他们重视“小小积分榜”,以自己的摘记本、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知识的运用等获得一定的积分就成为很好的激励手段。看着别人的积分与自己的积分日趋增多,孩子们不仅品尝到了收获的快乐,还体验到了你追我赶的刺激与乐趣。

四、乐当“小小惜时家”

鲁迅先生说过:每个人都有“三余”,就看你怎么利用它。我是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学习。笔者引导学生树立了惜时的意识,利用时间的边角料积累:午睡前十五分钟,在教室里午睡的孩子们往往不能很快地安静从而进入睡眠状态,在这一段时间,每天可选一个“小小播音员”,让他们为其他同学朗诵一则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不仅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睡眠状态,而且不知不觉地帮助他们积累了课外阅读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早读课的时间也可以利用,可以抽出一两个早读,让学生读课外书,积累课外知识。也可以在每节课抽出十分钟,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课外积累所得,引导他们在共享中提高。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说明了积累的重要。当课外知识积累成为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时,孩子们迷上了它的美丽,也爱上了采撷它的美丽,学生在写作时才能做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下千钧任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