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河流综合整治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对中小河流综合整治的探讨

武金亮

武金亮

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文章简述了中小河流综合整治的内涵和意义,揭示了在整治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希望能为推进中小河流的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河流;综合整治;意义;内涵;问题;措施

0引言

在近几年单方面追求经济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很多地方的中小河流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堵塞,这些不仅影响到河道内及周边生物种群的发展,还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解决河道存在的防洪、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1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的内涵

虽然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的实践古已有之,国内外都有许多经久不衰、功效卓著的经典案例,但仍许多实践经验亟待总结。此外,中小河流综合整治的内涵是重点突出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河道整治与截污治污、垃圾处理等措施相协调,全面、系统、彻底改善水环境;二是集中连片推进河道综合整治,以期达到“治理一片、改善一片”的效果,防止出现“局部治理、二次污染、反复治理”的尴尬局面;三是河道治理措施应多管齐下,全面恢复并提升河道的防洪、防汛和灌溉功能。

2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中小河流普遍存在着河道萎缩、功能衰减、水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2.1河道年久失修,基本功能下降

过去中小河流治综合理一直得不到足够重视,上世纪人工修筑的构筑已经处于年久失修、被破坏掉的地步,很多河道已经丧失其基本的灌溉功能。

2.2河道淤积严重,行洪排涝能力低

河道内人为植树、倾倒垃圾现象普遍,加之河道多年未进行清淤疏浚,导致了主河槽日渐萎缩,严重阻水,极易形成洪灾和内涝。

2.3建设标准低,安全隐患多

目前大部分中小河流除涝标准达不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达不到10年一遇。多数河道控制性建筑物老化退化、损毁严重,隐患较多,部分河段行洪卡口、险工险段多,遇到大洪水极易造成冲刷或漫溢,影响人居安全。

2.4水环境状况恶化

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水质污染问题认识的不足,部分农村河道已成了垃圾场、排污通道,河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环境状况有待改善。

2.5河道渠化硬化现象严重

受以往设计理念的限制,河道治理普遍采用了渠化、硬化和裁弯取直等措施,破坏了河道的自然形态和生境,影响了河道的原有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2.6缺乏统一的工程管理

大部分中小河流都由河道(河段)所在县、乡镇水务部门管理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不能对已建的水利工程进行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受管理资金的限制,管护队伍人员缺失、责任不明,管理较为混乱,难以形成长效管护机制。

3建议措施

3.1坚持高起点规划,体现综合整治效果

中小河流整治应与当地的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农

村环境整治规划及相关水利规划相衔接,突出资源整合和系统规划。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全面治理,着力恢复和提升河道功能,提高行洪排涝能力,改善周围水环境和用水条件,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将中小河流综合整治落到实处

加强对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力度。规划设计中要充分体现新时期治水理念,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将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景观文化建设相结合,统筹考虑,实现由传统河道治理向生态、景观、以人为本现代河道治理理念的转变,充分体现河道综合整治效果。

3.3确保河道基本功能,合理确定整治模式

在确保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科学确定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维护河流生命健康。要尽可能保持河流自然形态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河道和堤防的设计断面要尽可能保持自然特性,注重与周边环境及生态景观相协调,营造亲水环境。

3.3.1平原区河道治理以排涝、生态修复为主

河道综合整治主要采取河道清淤清障,新修过路桥涵等措施畅通水系;修建引排水及配套工程,拆除阻水障碍,沟通治理淤塞的村塘,促进水体流动;岸坡整治采用生态防护和修复措施,维持河道生态健康发展,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3.2丘陵区河道治理以防洪除涝、生态修复为主,兼顾灌溉

河道的综合整治主要是对河道进行清淤清障,加固堤防,使河道行洪排涝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在河道中修建拦水堰坝,既可提供景观、生态用水,又可增加灌溉水源,还可在有条件的支流口建设生态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3.3.3山区河道以防洪、生态修复为主

河道整治时一要充分考虑河流特性。山区河流洪水暴涨暴落,在险工段宜加强护岸建设,不宜新建或加高加固堤防,给洪水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避免洪水集中下泄带来更大的损失;二要统筹兼顾河流的生态功能。在河道水陆交界处构建滨水植物带,通过生态护岸等措施,增加生境的异质性,为生物提供避难所和栖息地,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着力营造自然滨水景观。

3.4采用水系连通工程

水系连通工程是指通过工程措施连通水系,使得水流畅通,以改善水质和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根据水系的自然状况和水资源条件,河道功能定位和水系布局,在有条件的地方沟通河道,增强河道之间的水力联系,促进水体流动,同时要注意与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建设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尽量少占土地。

3.5确定整治重点,提升景观文化品味

随着农村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愿望的不断提高,河道的景观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越来越重要,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应以河道流经的乡镇及村庄河段、沟塘和主要跨河桥梁上下游河道作为建设的重要节点,结合区域乡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布设生态景观护岸、亲水平台、景观小品、休憩广场、游玩设施等河道景观和休闲设施,着力打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营造人水和谐的环境、提升区域的景观文化品味,改善人口密集河段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3.6立足当地资源,合理选定植物配置模式

植物种类配置是河道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道植物设计的重要内容。植物种类的配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构建出健康稳定的群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措施的作用。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应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河流河段进行生态建设植物措施的调研和应用,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立足当地资源,合理选定植物配置模式。主要针对区域内现状河道进行调研,尤其是已进行综合整治的河段应作为调研的重点,总结已采用的植物种类配置成功经验,合理确定今后河道生态建设植物配置模式,在发挥植物固岸护坡等功能的同时,尽可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景观效果。

3.7明确管护责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中小河流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如果建后管护问题得不到重视,则难以保持长久显著的治理效益,继而影响农村居民开展河道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影响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工作的全面推进。因此,应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实行中小河流(河段)河长制管理,明确河道管护人员、管理任务和管理职责,落实管护经费,维护河流健康生命。

4结语

随着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关中小河流的综合整治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实践问题亟待总结,相信在不久之后我们可以初步实现恢复河道基本功能、改变河道脏乱面貌、改善人居环境、防治了水土流失,达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国元.河道整治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5):119-120.

[2]陈小华,李小平.河道生态护坡关键技术及其生态功能[J].生态学报,2007,27(3):1168-1176.

作者简介:

武金亮(1987.03-),男(汉族),安徽亳州人,助理工程师,本科学历,从事水利工程施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