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期PCI患者围手术期强化他汀治疗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择期PCI患者围手术期强化他汀治疗的疗效观察

赵琳蔡柳燕

赵琳蔡柳燕(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南洛阳471000)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7-0140-02

【摘要】目的观察择期PCI患者围手术期强化他汀治疗的疗效。方法将9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拟行PCI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围手术期强化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PCI术后3个月内MACE(心源性死亡、MI或再次血运重建)差异。结果强化他汀治疗可以降低PCI术后MI的发生率。结论择期PCI患者围手术期强化他汀治疗可以降低术后MACE的发生率。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阿托伐他汀

PCI治疗已成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有研究发现,PCI术后心肌坏死的发生率较高(5%~40%),表现为心肌酶和(或)cTnT水平的升高[1,2],很多患者并无明显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但对患者的预后存在不良影响[3,4]。在某些研究中发现,在PCI术前使用他汀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本文旨在观察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大剂量使用他汀可否降低MACE事件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9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拟行PCI患者随机分为围手术期强化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并依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是否接受他汀治疗给两组进行了匹配,使两组的基本情况保持平衡,其中治疗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38~70岁,平均58.958.78岁;术前接受他汀治疗26例。对照组46例,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37~69岁,平均59.069.02岁,术前接受他汀治疗25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行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入选患者为成功PCI术后,TIMI3级,残余狭窄<20%。支架均选用EXCEL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组患者行PCI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立普妥)40mg/日口服,术前12小时顿服一次80mg,术后给予40mg/日口服,一月后改为20mg/日。对照组术前及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立普妥)20mg/日口服。观察术后3个月内心源性死亡、MI或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术后1月、3月常规检测肌酸激酶及转氨酶。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x-±s,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两两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注:P>0.05。

2.2治疗组与对照组心源性死亡、MI或再次血运重建的比较见表2。

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心源性死亡、MI或再次血运重建的比较

3讨论

众所周知,PCI是冠心病的直接、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随着PCI技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关注PCI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目前认为PCI术后的心血管事件主要是由于短期内支架血管的再狭窄、远期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等。PCI是通过机械的方法解除患者的血管狭窄,但动脉硬化仍在进展,有可能出现再狭窄,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各种危险因素诱发动脉硬化的共同途径,LDL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因素,炎症反应贯穿始终。药物洗脱支架(DES)因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低而被广泛用于临床,但有统计发现术后血栓形成30天的死亡率高达20%-45%和非致死性心梗发生率高达60%-70%,使DES的安全性受到大家的关注。血栓(LST)形成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问题。研究证明,药物涂层在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迁移的同时,可能同时抑制了内皮细胞的增殖,使支架置入部位的再内皮化过程减慢、内皮功能障碍而促进了血栓的形成。有研究显示大剂量他汀在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同时,甚至在降低胆固醇之前,内皮功能即可得到改善。另外他汀还可抑制药物支架术后的血栓形成。本研究显示,强化他汀治疗可以降低PCI术后MI的发生率。与某些国外研究相似[6],对于行PCI治疗的患者,术前强化他汀治疗可以减轻手术过程心肌损伤,降低术后MACE的发生,改善预后。其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他汀的多效性有关[7],即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已经发现和证实的作用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抗炎、抗氧化、改善心肌重构、改善凝血功能、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刺激内皮组细胞分化等。其中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与减少PCI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在择期PCI患者围手术期强化他汀治疗可以降低术后MACE的发生率。但有报道,大剂量他汀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对那些准备启动大剂量他汀治疗的患者,进行更严格、更全面的评估,权衡利弊后再启动治疗。

参考文献

[1]AbdelmeguidAE,TopolEJ.Themythofthemyocardial“infarctlet”duringpercutaneouscoronaryrevascularizationprocedures[J].Circulation,1996,94:3369~3375.

[2]NallamothuBK,BatesER.Periproceduralmyocardialinfarctionandmortality:causalityversusassociation[J].JAmCollCardiol,2003,42:1412~1414.

[3]TardiffBE,CaliffRM,TchengJE,etal.Clinicaloutcomesafterdetectionofelevatedcardiacenzymesinpatientsundergoingpercutaneousintervention[J].JAmCollCardiol,1999,33:88~96.

[4]IoannidisJPA,KarvouniE,KatritisDG.MortalityriskconferredbysmallelevationsofcreatinekinaseMBisoenzymeafterpercutaneousintervention[J].JAmCollCardiol,2003,42:1406~1411.

[5]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61~369.

[6]ChyrchelM,RakowskiT,RzeszutkoL,etal.Effectsofhighdosestatinadministeredpriortocoronaryangioplastyontheincidenceofcardiaceventsinpatientswithacutecoronarysyndrome.KardiolPol,2006,64:1357~1362.

[7]ForresterJS.LibbyP.Theinflammationhypothesisanditspotentialrelevancetostatintherapy[J].AmJCardiol,2007,99(5):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