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干化学检查中常见影响因素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尿液干化学检查中常见影响因素的分析

李秀平

李秀平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2)7-22-02

随着尿分析仪的普及和尿沉渣分析仪的飞快发展,手工方法已被淘汰,但由于尿液干化学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惑,在一定程度造成对疾病的漏诊和误诊,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确诊和治疗。

根据在实践工作中掌握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多种因素及解决的方法,现将这些影响因素提示给临床医生。

1PH值测定

首选做到标本必须新鲜,通过大量实验证实P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温度下氢离子活动不同所引起的,在室温20℃时PH及其它项目结果接近靶值,故测定时,实验室的温度应该控制在20℃。

2尿糖测定

标本要新鲜,服用大量维生素C或汞利尿剂后可呈假阴性,强氧化剂或过氧化物污染可致假阳性结果。尿液比密和温度会影响试带的灵敏度,比密增高或温度降低时,试带法葡萄糖检测灵敏度下降。

3尿比重的测定

标本必须新鲜,尿液中酸碱度及蛋白质的变化直接影响比重的测定,尿蛋白浓度增高,病人尿比重偏高。试带法与比密计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4尿蛋白的测定

多种物质对尿中蛋白质的测定都有影响,如青霉素可使测得结果偏低,甚至可以出现假阴性,如季铵盐类和喹啉药,可使测得结果出现假阳性,某些洗涤液污染时,尿蛋白偏低,目前所用的试带以测定尿中的白蛋白为主,球蛋白的灵敏度约为白蛋白总量的1%~2%,因此,对于肾病患者和需要经常检测尿蛋白质含量的患者,为蛋白出现异常结果或其他项目检测的结果异常,应用10%磺基水杨酸发或加热乙酸法,来确认结果的准确性。

5潜血的测定

女性经血可引起测试结果假阳性,因此,对此类患者必须采取必要的采尿措施,以减少污染,尿试带不仅可以测红细胞,还可以测血红蛋白,因此,当红细胞破裂时,可引起干化学结果和镜检结果一致,应加以区别。在日常工作经常可以看到干化学潜血+++,而沉渣镜检红细胞40倍每视野只有2~4个,这可能是尿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式菌尿,而引起的干化学结果假阳性,尿中含大量维生素C时,可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可以出现假阳性。

6酮体测定酮体是由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组成,干化学试带对乙酰乙酸、丙酮的敏感性较高,但不与β-羟丁酸作用。因乙酰乙酸,丙酮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受热易分解,同时细菌繁殖导致丙酮消失,所以尿液必须新鲜,否则易出现假阴性结果。丙酮出现阳性因素有糖尿病患者出现丙酮酸中毒、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可出现酮体阳性,因此对酮体测出的结果要考虑以上的影响因素。

7尿胆红素、尿胆原测定

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被转化成胆绿素,强烈的阳光会加速反应,标本放量时间过长,可见尿胆原氧化为尿胆素。当尿中含有高浓度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当病人接受大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吡啶的代谢产物时也可以出现假阴性。由于尿试带无尿胆原阴性的梯度,因此,试带不能用来检测尿胆原的减少或消失,尿液中的一些内源性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等,可使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发现试带浸泡2h后即可测定,否则胆红素结果随时间的延长增高,且标本不应放置在强光下,并应在2h内测完。

8亚硝酸盐测定

亚硝酸盐是诊断菌尿的过筛试验,所以尿液标本必须新鲜,所用容器必须清洁干燥,否则造成结果不准确,当尿中缺少硝酸盐时,即使有细菌感染也会出现亚硝酸盐阴性结果,尿液在体内的储存时间太短会因硝酸盐会因硝酸盐来不及还原而得到阴性结果。留取标本的尿杯必须清洁,并及时送检,以免时间过长细菌生长,而出现假阳性结果,使用利尿剂之后,尿中亚硝酸盐含量降低,可出现假阴性,使用抗生素后,细菌被抑制可出现假阴性,尿中出现大量维生素C时也可以出现假阴性。

9白细胞测定

试带只与粒细胞浆内的酯酶起作用,因尿试带只能测定尿中的粒细胞,不能测定淋巴细胞肾移植病人发生排异反应时,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会出现阴性结果,应采用尿沉渣镜检来做出正确的诊断,另外当白细胞破裂后,酯酶释放到尿液中,试带白细胞检测结果是阳性,而沉渣镜检应为阴性,应注意区别。

10维生素C测定

当尿中有其他还原剂时,可使维生素C结果偏高,如半胺氨酸、硫代硫酸钠等。在碱性尿中维生素C极不稳定,应及时测定,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试带在日常工作中易受尿液标本中化学成分干扰,所以对待特殊病人的尿液标本应该将试带与手工操作相结合,对于化学全阴性标本应采用显微镜检查,以免漏检。以上是我们在多年的工作中对尿十项的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丛玉隆,马俊龙,邓新兰,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体会,临床检验杂志,2001,19(4):2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

[3]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