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案来分析教学设计的理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以教案来分析教学设计的理念

陶娟

◆陶娟宁夏艺术学校750021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于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以及分析综合的能力。3.渗透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工程问题的概念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把工作总量看作“1”,工作效率用分率表示。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问题)

我们学校去年刚刚垒了新围墙,在垒围墙时有这样一件事情:有两个包工队都想承包这项工程,(课件出示:其中甲队队长说,我们队单独做需要15天能完成任务;乙队队长说,我们单独做只要10天就能完成任务。)

根据甲、乙两位队长说的你能知道什么?

我能知道(甲队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5,乙队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0这项工程是“1”板书)

小结:我们可以看出工作总量可以用“1”来表示,工作效率也可以用每天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表示。

如果你是校长,你会作出怎样的决定?为什么?(两队合修,因为两个队做比较快)那么两队合作每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呢?(板书1/10+1/15)于是校长问了两个包工队队长,如果你们两队合作最快能够几天完成呢?同学们能帮两位队长解答这个问题吗?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汇报并说想法。

练一练(出示课件)

3.巩固新知,延伸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校长还想更早完工,应该怎么办?(再请来一个包工队)你能代替丙队长说一句话吗?根据三个队长说的你想知道什么?(三队合作几天可以完成?板书)(只列算式不解答,独立完成后汇报)

(2)如果甲、乙、丙合作2天后,校长来检查,问他们已经完成了全部工程的几分之几?这时还剩下全部工程的几分之几?(独立完成后汇报)

(3)实际施工时有些变化,甲、乙、丙合作2天后,丙有事调到其它的工地,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要几天?

【教学反思】

上了“工程问题”这一课后,我深深地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活问题,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

1.备课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是我利用学校刚刚砌好的新围墙这件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情境。然后向学生介绍垒围墙时有这样一件事:有两个包工队都想承包这项工程,两个队长都各自说了一句话:(大屏幕出示两句话:甲队长说:我们队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任务:乙队长说:我们队单独做只需要10天就可以完成任务。)然后学生说一说从两位队长的话中你可以知道什么?通过教学,学生也能够说出:可以知道甲工程队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5;乙每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1/10;这项工程看成“1”。然后,让学生为学校校长作决定,如果你是校长你怎样决定?为什么?(学生:我是校长我一定让甲乙两队合作,因为这样做快。)这样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发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学们和校长想的一样,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学生都说:“两队合作需要多少天?”这问题来自学生,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其次激活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渗透了数量关系。

(3)在练习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中,主要是分成基本练习和延伸问题,题目都力求结合本节课开始时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课堂之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的乐趣。

(4)总结中利用回归情境,给人一种完整的感觉。在情境之中教与学,不只是学生学得投入,学得高兴,老师也感觉教得轻松。要想让课上得轻松,让数学教学具有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们很有必要创设情境教学的课堂。

2.不足之处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也特别强烈。因此,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实践,增强课堂互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拉近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在这一情境之中,主动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去发现,理解并学会了新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合作,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