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居住理念与现代居住模式相结合的探究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传统居住理念与现代居住模式相结合的探究与思考

刘逸飞

长安大学2012级本科生建筑学院山东东营710018

【摘要】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日益集约,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崇尚的传统合院而居的生活体验日渐消失,邻里之间的关系淡漠,居住环境缺少人情味的设计使人们远离自然环境,社区活力渐渐消失。但是人们又渴求与自然亲近,希望在居住环境中找到归属感。如何在现代居住模式下还原中式传统的居住体验是建筑师和规划师们正在探索的问题,本文就传统居住理念对现代居住模式可渗透的方面浅要提出一些看法和观念,希望在现代居住区与传统居住理念融合的探讨中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居住;居住空间;中式;舒适感;归属感

引言

“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未能悟斯道也。…凡人所居,无不在宅。…故宅者,人之本。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居住,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之本源,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居住建筑不断发生着变化与革新,人们在盲目追求西方建筑风格过后逐渐冷静并开始思考什么是适合中国人的居住模式,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业主逐渐回归到本土的居住理念,居住建筑的设计理念也越来越倾向居住的舒适感、归属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1传统居住理念

中国传统的居住空间是由街坊、街巷、合院、住宅四个层次组成的,形成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空间序列。形成这种空间层级的根源在于中国人聚集,内敛的性格,讲究个人精神追求的完整性和群落互助的共通性,这种雄厚的文化传统积淀在居住理念中强大的渗透,是衍生出传统居住形式的生命力之所在。

中国古代推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人的同一,建筑便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以虚空间占主导,形成以庭院、天井为建筑特色的院落模式。此外,传统伦理制度也影响了建筑空间秩序的形成。礼乐精神强调上与下、内与外、主与从的秩序,自然地,建筑的尺度、院落空间的次序、建筑的形式、色彩等相应的受到限制,传统居住院落的空间秩序逐渐形成。建筑作为传统文化共同渗透的载体,已经成为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对文化诉求的一种表达方式,继而传统居住理念和空间体验能够延续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同感。

2结合传统居住理念的现代居住区设计倾向

2.1居住区空间结构

将传统民居的意象运用于现代住宅之中并不是指那些照搬一些中式的装饰元素打着“中式”的噱头而增加利润的地产项目,而是借鉴和革新传统的院落、街巷及村落的空间格局,给居民营造传统民居内向、舒适、有归属感的居住体验。使传统居住空间层次与现代居住区相呼应。

中国人的居住观里强调聚居,不论是四合院还是江南民居、土楼等都具有极强的封闭感,这种封闭感会给人强烈的归属感,并且在街坊、胡同等等级的空间中,牌坊、门洞以及空间的高差都可以作为过渡因素标志着领域的划分,这种居住特性迎合了中国人强调家族、邻里等亲密关系的生活习惯。现代居住区由于土地的承载密度,大多数人居住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合院而居的愿望,有的居住建筑以单元围合的形式打造内向空间。住宅之间又以围合的排布方式形成组团,营造更高一级的有归属感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瑞典的巴罗巴格纳社区。在日照不能满足东西向建筑的北方地区,居住区的建筑的空间排布可以采取错位的方式形成小的较围合的公共活动空间,居住区的整体格局设计时要注意建筑的尺度和道路的比例,元代北京城街道和两侧建筑的比例大约为3:1,现代住区可以根据日照,防火要求和容积率的要求适当调整,以营造室外活动的舒适感和宜人的体验。居住区整体的结构要重视住宅单体的私密性以及小组团之中较私密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发生在建筑围合的小广场、景观小品、街道节点等,给居民提供易于到达又不易被打扰,安全舒适的场所,是营造居民邻里关系的较有私密感的公共交流空间,强调空间的领域感和安全感。

然而在一些高层居住区里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尺度已经不适合发生这种街巷、胡同的生活体验,建筑师在这种高密度的居住区中尝试过创造封闭亲密的交往空间和亲近自然的虚空间,如王澍的钱江时代,建筑师试图将人与自然,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发生于垂直空间中,在建筑单体中营造更多的交往环境和自然趣味,史蒂芬霍尔在北京创作的当代MOMA把建筑打造成一个在高空中相连通的建筑综合体,在霍尔的生态节能概念之外,建筑试图在垂直空间上营造了邻里交往的空间以及底层的架空层,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多元化。现代居住区如何在空间上回归传统,其重点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如何在建筑的内外之间创造私密空间与开放空间的层级序列,使居民在家庭、邻里、社区中的关系中具有控制力,即居民能在生活环境中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和舒适感,是精神文化的延续。

2.2公共活动空间特色

传统的居住空间较为内向,人与人在公共空间的交流多为偶发事件。胡同、街道或者某棵树下、某口井边、以及牌坊下、大门前都是人们交流的场所,这些场所一般都具有某些易于辨别的特征以及与居民的领地紧密相关。现代居住区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多由广场,宅前铺地以及公建配套场所,活动空间缺少吸引人的元素使得活力渐失。现代居住区在与传统居住理念融合设计时,要注意特色空间的营造,赋予空间可识别的标志,可以结合景观设计,打造广场等公共空间的特色。公共空间在创造标志场所时要考虑尺度的宜人性,不仅仅是成年人,儿童的尺度尤为重要,能够吸引儿童和老年人的空间才具有持续的活力。公共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公共娱乐设施设计的材质、色彩等都会对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把握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合理布置公共活动空间的位置、环境等,对提高空间活力有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宅前的铺地可以结合文化氛围用青砖,条石等区别不同等级的路,在公共活动空间运用具有传统符号的材料可以营造古朴的氛围和意境。

2.3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传统元素渗透入现代居住区最直观的表现,传统居住方式是“房包院”,在古代的大宅院中,房之外便是园,园是人们休憩闲散之处。景观的中式设计并不是元素的堆砌,重要的是居住区内的景观要有东方的韵味,这是一种文化沉淀下的精魂。“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归为一个字就是“和”,中国人讲究和,合。景观设计的宗旨便是以朴素天真的宁静氛围烘托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场所,它的灵气使天地相通,又通过院墙的设计与城市界面相隔,这与中国人内敛,淡雅的性格相呼应。现代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融入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已经十分常见,中国园林中讲究的是移步换景、小中见大、借物喻情等手法,现代居住区在景观的空间营造上可以借用这些手段,借助格栅、花窗、植物、水榭等中式传统元素创造具有吸引力的诗情画意的户外交流空间。

3结语

在传统民居理念与现代居住区结合的设计探究中强调的是一种居住文化的融合和回归,在对传统居住空间有利面的发扬的同时结合现代居住建筑的建设条件探索在现代居住区中回归人们居住本性的生活方式,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沟通。具体设计在于对传统空间感受的重塑,运用空间围合的布局以及典型中式景观的创新性糅合把传统文化内在地渗入现代居住生活中,这种融合应该是具有地域性和革新性的,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以及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的原则,手法是多元的,不能是简单地模仿和还原,现代建造手段要与传统文化共存,以传统生活的建筑形式和空间意象为起点,以满足人们在当下生活的舒适感和归属感为目标规划和设计具有人情味的现代居住区。

参考文献:

[1]颜朝昱传统文化对建筑空间的渗透山西建筑2000(4)

[2]徐怡芳王健传统民居空间与现代设计创新建筑设计研究2008(12)

作者简介:刘逸飞,女,1994.03,山东东营,长安大学2012级本科生,建筑学院,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