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存在问题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河道整治存在问题的探讨

陈子荣

东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523115

摘要:总结了河道整治在理念、规划、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康河流的新理念,对河道结构、社会服务功能、抗干扰能力等进行了全面规划。

关键词:河道整治;健康河流;统一规划

1传统河道整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治理理念有待完善和更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流的规划设计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传统的设计日渐不符合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传统的水利工程注重河流防洪、排涝等功能,忽视了河流的资源和生态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河道的治理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和创新,使河道达到“安全”与“生态”的相互结合。

1.2缺乏全面的规划

同一条河流经常是由流经地区的不同省、市、县河道管理机构进行分段管理[2],各管理机构只对自己管理范围内的河段进行治理,对整个河道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总体规划。在治理方面,往往只对出现的问题而作出整治,而对河流结构、功能、生态系统缺乏科学的、统一的规划,往往会造成以下的问题。

1.2.1河道破坏严重,结构趋于简单化。

1、河道岸线:在高密度区的河道岸线,依据裁弯取直的设计理念,天然河道被改造成一条直线,虽然水流条件看似更好,但是使得自然河流形态发生变化,呈现出单一化。

2、河段断面:传统的河道治理理念过分片面注重河道的防洪排涝功能而采用方便施工实施的矩形断面、梯形断面,往往忽略了河流断面原来的生态合理性部分,使河段的同质化倾向严重。

3、河道护岸工程:由于传统的护岸工程主要考虑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和水土保持功能,往往对河道进行硬底化,使河道护岸封闭起来。

1.2.2河道功能单一化。

在以往的河道治理工程中,由传统水利工程思想主导,片面强调防洪、排涝等功能,使得河流系统演化成单纯的溢洪道和排水沟,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2.3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失衡。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工业、生活污水排放和农业用水污染的快速增长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及,污染控制方案的相对落后,废水、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不完善,造成雨污合流现象十分严重,使河流富营养化增加,水生植物茂盛,水环境恶化。

1.2.4河岸开发不合理,河岸环境退化。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理念中,人工河道景观的建设,往往采用混凝土等工程材料,营造整齐统一的景观效果,使得河道中的水土交互减少,原有的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多样性降低,造成河岸带生态系统退化。

1.3河道整治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有待提高

河道治理的实施,不是一个单一的工程建设工作,河道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是河流治理工程的后续任务。在规划建设工作中,我们往往关注工程的落实,而忽视了治理技术的创新以及后续的工程管理。河流治理相应的工艺实施和后续维护工作,是维护河流后期顺利恢复以及功能正常使用的重要步骤,管理和规划的技术的不足,致使河道整治效果不能有效地反映。

2河道整治新模式探索

2.1更新理念

河道整治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设计理念的创新,既要考虑防洪排涝的要求,又要充分维持河道景观与原有生态环境的和谐,突出亲水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

2.1.1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城市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地表的硬化、土地规划的改变,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态和原始功能,河流综合整治的设计应考虑结构安全同时,大力推广河道生态建设的先进的理念,注重河流恢复原来的生态结构,在满足防洪安全要求的前提下,以生态的保护及恢复为重点进行河道的整治治理。

2.1.2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城市的发展避免不了会对城市土地的使用情况作出改变,河道的治理应与城市规划相互协调,保证城市行洪排水要求的同时,力争维持河道的水生态环境。

2.1.3生态环境与工程建设相协调。

以往的水利工程注重河道的基础水利功能功能,河道的渠化、硬化导致河道水土交互减少,自净能力下降、生态环境破坏。因此,河道治理中要引入生态工程的理念,将生态恢复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保证河道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发展。

2.1.4注重水生态的保护。

在营造河道在景观、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同时,不要过分追求人工景观效果,保护河道原有的生态环境,做到景观优美、生态恢复相结合,维持河道自然环境协调。

2.1.5加强整体管理的理念。

河道流经多个行政区域的,要实行河道流域的整体管理,避免出现下游河道进行治理而上游河道没有改善的工程浪费。

2.2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河流整治治理的核心是观念更新,关键是全面统筹。河流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考虑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生态的河流系统意味着河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在各种不利的环境影响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河流生态所考虑是整个区域系统,同时考虑到河流的自然和社会属性。河流生态主要从河道使用功能(防洪、水安全、河流断面、护坡、岸线结构),社会服务功能(水资源利用的功能、景观文化功能),抗干扰能力(水的净化和水循环能力)、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2.2.1调整河流结构。

调整河流结构,包括对其岸线、断面、护岸进行统一规划。河流形态的规划首先应基于现状河道形态,打通河道堵塞的瓶颈,尽量保持河道自然的形态,控制岸线的走向;将河道较宽水面处作为蓄水作用,降低行洪流速,对于河道生态有重要的作用。采用合理的河床断面(多阶式的),既能保证日常水位的水道,又能满足在发生较大洪水的时候上层滩地被淹没,而平时滩地则可以作为良好的生态开放空间和居民的休闲场所;适宜的护岸结构也是必要的。在满足防洪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保护和恢复河道生态系统,促进河道水土交互,并结合景观规划设计,提高河流的亲水性,应该采用生态护岸技术,建设生态河岸带。生态护岸技术主要有发达根系固土植物、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等。生态驳岸主要有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和多种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进行生态河岸带的规划时,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

2.2.2提升河流社会服务功能。

2.2.2.1防洪功能的保证。

防洪功能的提高可通过防洪标准的提高、新型工程材料以及工程技术的应用来实现。新型河道整治理念通过河滩湿地,滨河景观等的设置,能够有效控制行洪流速,降低河道防洪压力。

2.2.2.2保证水安全。

保证水安全的关键是要控制污染源。城市污染源主要包括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一方面要控制企业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做到城市污水管网合理的布局,做到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值得注意的还有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对水质安全的影响。现在一般采用填埋、焚烧、综合利用等方式处理垃圾。垃圾填埋较为普遍,因此,渗漏液的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渗滤液的水质一般与垃圾的组成、温度和含水量、降水量及垃圾填埋时间等有关,易对周围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因此,河岸污染性建筑一定要保证防渗系统的安全化,以保证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不受渗滤液的污染。

2.2.2.3合理的景观设计。

滨河景观设计应遵循自然优先、整体优化的原则,优先保护河流的自然资源,实现滨河景观与周边景观的天然联系。在景观建设中,新型的工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实现新型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要特别注意的是防洪水位与临滨线的协调、防洪排涝与水安全的协调、过流条件和水生态恢复的协调。

2.2.3强化河流抗干扰能力。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湖泊生态环境区域的发展规划,通过划定河道控制线宽度,保护河流岸线基址,增强河道抵御外部干扰的能力。

2.3河道管理控制

2.3.1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要重视森林保护、草原保护、水土保持、河道湖泊整治、污染防治等工作,以取得涵养水源、保护水质的效应

2.3.2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实现远程专家咨询、遥控指挥工程现场、建立科学的预控系统。

2.3.3加强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相关河道整治治理法规,与时俱进,以法制手段管理水利工程建设,规范水利工程行为。

3结语

河道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肩负着重要的水利功能。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工程,更新河道整治理念,满足河道过流条件同时还原河道生态自然景观,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的趋势,也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杨毅.河流治理规划设计新理念与实践应用[J].北京水利,200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