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姚安县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3

2012年姚安县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李桃

李桃(云南省姚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5300)

【摘要】目的:了解姚安县居民死因特征及对寿命的影响,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死因监测网络系统对主要死因、死亡率、构成比、期望寿命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姚安县居民粗死亡率为609.57/10万,男性为671/10万,女性为546/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2/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5为死因顺位依次为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损伤和肿瘤,占全部死亡人数的73.19%;前5位主要死因潜在寿命损失因素为:损伤、中毒、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伤害已构成姚安县成年人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传染病、寄生虫病对儿童的危害依然不可忽视,建议进一步加强和开展死因监测、疾病监测与防治,对重点死因开展科研工作。

【关键词】死因监测分析死亡率期望寿命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260-03

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是研究死亡变化趋势和规律的基础性医学统计工作。死亡原因、期望寿命、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是评价一个地区特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公共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的科学指标,也是当地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我中心从2007年开始逐步建立了覆盖全县辖区内的全人群死因监测系统,2012年为推进慢性病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规范死因监测。由医疗卫生、公安、殡葬等多部门协作的监测网络体系得到完善。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死因资料:来源于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部门上报的居民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全部个案,县疾控中心对网络报告信息进行审核订正,死因编码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

1.2人口资料:来源于姚安县统计局、标化率按照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计算年龄构成(Pi)。

1.3方法:从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下载全部信息,由疾控中心专人进行查重、逻辑查错、剔重补漏,审核订正后汇总采用excel模板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2012年末总人口208014人。其中农业人口178545人,占总人口的85.83%;非农业人口29469人,占总人口的14.16%;年内出生人口1782人,出生率为9.95‰;死亡人口1388人,死亡率为6.72‰;男女之比为102.6:1,全县生产总值(GDP)293747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11元,为国家级贫困县。

2.2死亡率。2012年全县全人群粗死亡率为609.57/101万,男性粗死亡率为671/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546/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2/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509.6/10万,女性标化死亡率为430.6/10万;男性死亡率略高于女性。

2.3死因顺位。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损伤和肿瘤;死亡率依次是124.03/10万,111.05/10万、59.13/10万和43.75/10万;构成比依次是20.35%,18.21%,17.74%,9.7%和7.17%;5类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3.19%(见表1)。前5位死因与云南省2006-2008年死因相同,但排位除第2为相同外,其余顺位及构成比均有明显的改变[1].第1、2位死因与贵州省玉屏县2005年死因相一致。

表12012年姚安县居民主要死因顺位、死亡率、构成比

注:男性死因顺位同全人群

从表1看出男女死因顺位排例首位的为心脏病。

男性死因顺位与全人群相同,女性第2位由脑血管疾病取代呼吸系统疾病,第4位由肿瘤取代损伤。

2.4年龄组死因顺位。0-4岁主要死因为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死亡率为32.95/10万;5-14岁主要死因为伤害,死亡率为15.2/10万;15-44岁主要死因为伤害,死亡率为49.9/10万;45-64岁主要死因为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30.45/10万;65岁以上主要死因为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是842.83/10万,842.83/10万和696.48/10万(见表2)。

表22012年姚安县居民不同年龄段主要疾病死亡率(1/10万)及构成比(%)

2.5性别死因顺位。男性死因顺位与全人群死因相一致,依次是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损伤和肿瘤,死亡率依次是135.77/10万、126.28/10万、114.88/10万、75.96/10万和44.62/10万,构成比依次为55.43%、57.58%、53.78%、65.04%和51.64%,占男性总死亡数74.11%;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是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和损伤,死亡率依次是111.98/10万、101.27/10万、95.43/10万、42.84/10万和41.87/10万,构成比依次是44.57%、46.22%、42.42%、48.36%和34.96%,占女性总死亡数的72.01%(见表1)。男女死亡顺位与贵州省玉屏县2005年死因顺位和云南省2006-2008年死因监测分析报道基本一致。[1][2]

2.6年龄组死因顺位。0-4岁主要死因为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死亡率为32.95/10万;5-14岁和15-44岁主要死因为伤害,死亡率分别是15.2/10万和49.9/10万;45-64岁主要死因为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30.45/10万,65岁以上主要死因为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是842.83/10万,842.83/10万和696.48/10万(见表2)。

2.7期望寿命。姚安县2012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7.35岁,其中男性75.09岁,女性79.84岁,前5位主要死因损失6728.9人/10万,分别是损伤和中毒2336人/10万、循环系统疾病2227人/10万、肿瘤1151人/10万、呼吸系统疾病685.4人/10万、消化系统疾病329.5人/10万(见表3)。

表32012年姚安县居民主要死因潜在寿命损失年及顺位

2.8恶性肿瘤死因。恶性肿瘤死因居第5位,占总死亡数是7.17%,粗死亡率43.75/10万,标化死亡率35.78/10万。男性粗死亡率44.62/10万,标化死亡率35.37/10万;女性粗死亡率42.84/10万,标化死亡率36.31/10万;男女之比为0.99:1。前5为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剩余部分、结肠、直肠和肛门恶性肿瘤、白血病、宫颈癌、前列腺癌,占恶性肿瘤死亡的89%,男性前5位依次是除第4位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外,其余同前;女性前5为依次是除第5位为胃恶性肿瘤外,其余同前。

2.9伤害死因。伤害死因居第4位,占总死亡数的9.7%,粗死亡率59.13/10万,标化死亡率为69.04/10万,女性粗死亡率44.79/10万,标化死亡率为33.68/10万,男女死亡率之比为2.05:1。前5位死因依次是交通事故、所有其它外因、故意自杀、跌倒、有毒物质意外中毒,占伤害死亡总数的91.86%。男性前5位死因依次是交通事故、所有其它外因、故意自杀、意外淹溺和跌倒;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是故意自杀、交通事故、所有其它外因、有毒物质、意外中毒和跌倒。

3.讨论

综上资料分析,姚安县2012年居民死因粗死亡率为609.5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2/10万,男女标化死亡率均低于云南省2006-2008年死因监测分析(578.62/10万)[1]和贵州省玉屏县(560.7/10万),高于2009年赤峰市居民死因(粗657.69/10万,标409.82/10万)。[3]

从死因顺位分析看出,姚安县居民前5位死因主要是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损伤和肿瘤,占全部死因的73.19%,5大类死因与云南省内报道[1]基本相一致,但顺位明显有所不同,心脏病为首位死因,穷其何因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从性别死因看,男女第一位死因均为心脏病,其它死因顺位略有不同。恶性肿瘤死亡率男女之比基本一致,男女死因首位均为结肠、直肠、肝门恶性肿瘤,这很可能与姚安县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伤害死因居第4位,占总死亡人数的9.7%,标化死亡率为51.45/10万,男女标化死亡率之比为2.05:1,男性高于女性1位,有明显的差异。男性第1死因为交通事故,这与男性从事流动性职业,外出活动多,加之缺乏交通安全意识,防范交通事故能力差等有关;女性第1死因为故意自杀,这与农村妇女长期坚守务农、务家、生产、生活及精神压力较大,加之缺乏良好的文化生活等有关,同时也提示各级妇女组织要更多关爱和帮助改善农村妇女的生活条件。

从居民期望寿命看,姚安县居民平均寿命为77.35岁,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4周岁,与绍兴县2010年平均寿命80.3岁[4]相比,姚安县居民平均少活3周岁。前5位主要死因潜在寿命损失因素为损伤、中毒、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从年龄段死因看,姚安县居民死亡率从60岁开始进入死亡率高峰,且随年龄增大死亡率正比增加,这一现象基本符合自然规律,死亡率最低为1岁组,其次是14岁组。男性死亡率高峰从60岁开始,女性死亡率高峰从65岁开始。男性死亡率最低是1岁组,其次是0岁组;女性死亡率最低是15岁组,其次是1岁组。

综上死因分析,笔者认为,姚安县的慢性非传染性、恶性肿瘤、伤害已构成严重威胁成年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及社会问题;其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对儿童的危害依然不可忽视,也是目前儿童死因的主要疾病。对此笔者建议:一是继续加强和完善多部门协作的死因监测长效机制;二是积极开展疾病监测和危险因素干预,慢性病防治等;三是大力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各种死亡诱因;四是进一步加强儿童免疫规划工作和防治传染病、寄生虫病防治;五是对重点死亡因素开展调查研究和列入科研项目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永芳,陈杨.2006-2008年云南省居民死因监测分析。职业与健康,2009,25(24):2733-2735.

[2]胡以非,朱爱媛等.2005年贵州省玉屏县居民死亡原因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5):462-465.

[3]迟艳玲,韩忠义等.2009年赤峰市居民死因监测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4):361-362.

[4]沈调英,李菊英等.2010年绍兴县居民死因监测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0):1072-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