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课堂生成性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语文教学中课堂生成性初探

桑文燕孙风山

桑文燕孙风山山东省寿光市文家中学262702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观,课堂教学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是具有生成性的课堂。生成性教学具有三个基本特性:一是过程性。过程意味着变化,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二是超越性。在富有变化的课堂情境中,生成出来的思想行为常常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而每一次生成对于学生来说,都成为对原有认知的一种超越。三是互动性。生成性教学是积极的师生互动,需要相互作用和多边合作,需要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课程以及师生与自己之间的全方位“对话”。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忧愁的感情,用黄花比喻得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关于豆芽和黄花的区别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几点:

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还行。

2.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

3.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

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说《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得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再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改变自身思维定势做起,学会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把握课堂上更多的动态生成资源,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生成。

总之,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做好前面的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办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新课程理念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