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齿苋洗方临证治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2

马齿苋洗方临证治验

雷效钦

雷效钦

(甘肃省灵台县人民医院744400)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8-0102-02

自2011年以来,我用自拟马齿苋洗方煎液外洗湿敷治疗皮肤科常见、多发病,如脓疮疮、湿疹、皮肤溃疡、接触性皮炎及皮肤感染等证属湿热蕴结者,凡有以渗出为主要特征表现的疑难杂症,屡用屡验,收效颇佳,现将其以内服中药汤剂并外用马齿苋洗方治愈验案介绍于下。

组成及用法:马齿苋20g,草河车、山慈菇、生槐花各15g,黄连、黄柏、苦参、苍术、地肤子、五倍子、白矾、白芷各10g。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煎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取二汁,混匀,外洗或将药液渗于无菌纱布上湿敷患处。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消肿,杀虫止痒,生肌敛疮。

【例一】

张某某,男,8岁。2011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其母代诉):面部长疮6天,发热3天。病史:6天前鼻孔周围起散性粟粒大小淡红色丘疹,微痒不痛,未予重视。第二天变为水泡,疱液清澈,并向鼻颊旁两侧扩展,自购红霉素软膏外涂。第三天开始发热,部分疱液变混浊,脓疱密集,色黄,易破裂,流出黄水,瘙痒明显,口服扑尔敏、小儿热速清口服液,未效,水疱延及面颊、耳后,纳减,口渴欲饮,小便黄。

检查:患儿形体消瘦,鼻孔周围、面颊及耳后部位密集脓疱,色黄,疱壁薄,破后糜烂结蜜黄色痂,疱周有红晕,自觉瘙痒。咽红,扁桃体不大,颈部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体温38.3℃。伴口干,小便黄,大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细数。化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09/L,中性80%,淋巴20%。诊断:中医:黄水疮(暑湿热蕴证)西医:脓疱疮治法:清暑解毒利湿。隔离,消毒,避免搔抓,禁洗脸,勤洗手,防止传染。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6g,紫花地丁9g,炒黄芩3g,炒赤芍5g,扁豆衣5g,白茯苓9g,青蒿5g,六一散9g,生黄芪3g。3剂,水煎服,一日一服。

外治:马齿苋洗方煎液擦洗疮面后涂搽夫西地酸软膏,每日2-3次。

8月24日二诊:患儿精神振作,面部脓疱消失,黄痂消退,无渗出,再无新皮损出现,未留疤痕,惟有淡红色疮面痕迹,皮肤光平,无不适感觉。体温正常,饮食增加,大便溏薄,小便正常;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治宜健脾渗湿固表。方药: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人参5g,白术5g,山药5g,黄芪9g,莲子肉5g,薏苡仁9g,砂仁5g,桔梗5g,白扁豆5g,白茯苓9g,防风5g,甘草3g,大枣3枚。嘱服3剂,外治洗方涂膏同前。

再未就诊,之后随访知病痊愈,未复发。

按:黄水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种小儿多发的具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外科正宗》云:“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好发于颜面,皮损为成群分布的大小不等水疱,脓疱,疱壁薄,破后糜烂结蜜黄色痂,周围有红晕。病因病机:夏秋气候炎热,湿热毒邪壅遏,暑湿热毒客于肌肤,

以致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肌肤而成。小儿肌肤娇嫩,腠理不固,卫生习惯较差及皮肤护理不佳等更易发病,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多,使得本病的防治更为棘手。治疗在辩证口服药剂的基础上,用马齿苋洗方外洗:其中马齿苋、草河车、山慈菇、生槐花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黄连、黄柏、苦参、苍术、地肤子、五倍子、白矾、白芷清热燥湿,清肿杀虫止痒。诸药相和,可起到减少渗出、抗炎、敛疮生肌,促进疮面愈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马齿苋对痢疾、伤寒、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抗疱疹病毒,有明显的抗组胺及收缩血管的作用。生槐花含大量维生素C,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病损部位的炎性过程。白芷具有抗炎、镇痛、解热及显著的扩张动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例二】

王某某,女,36岁。2012年9月12日初诊。主诉:全身泛发皮疹,反复不愈已2年余。

病史:2年前冬季开始在两小腿起两小片集簇之丘疮疹,发痒,搔破后渗水,久治不愈,范围日见扩大。2011年冬渐播散至两前臂,一般入冬即见加重。今年立秋皮损已渐播散至胸腹背部。平时胃脘部疼痛,纳食不思,食后腹胀,便溏,大便日2-3次,完谷不化,不敢食生冷瓜果。月经正常,生育一男一女。

检查:胸腹背及四肢可见成片红斑、丘疹及集簇之丘疱疹,滋水糜烂,搔痕结痂,部分呈暗褐色,瘙痒无度。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缓滑。诊断:中医:浸淫疮。

西医:泛发性湿疹。

证属:脾阳不振,水湿内生,走串肌肤,浸淫成疮。治则:温阳健脾,芳香化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9g,厚朴9g,陈皮9g,藿香9g,仙灵脾9g,炒白术9g,猪苓9g,桂枝9g,茯苓9g,泽泻9g,六一散9g,蛇床子9g,黄芪15g,灶心土30g。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外用:马齿苋洗方煎液外洗后湿敷滋水处,涂搽黑豆馏油软膏。9月20日二诊:药后皮损减轻,渗水减少,瘙痒不甚,便溏,胃纳仍差,苔脉同前。宗前法,方用:苍术9g,炒白术9g,藿香9g,陈皮9g,猪苓9g,茯苓9g,炒薏仁15g,山药9g,仙灵脾9g,蛇床子9g,黄芪15g,灶心土30g,肉桂3g,(研末冲服)。水煎服,7剂。外用药同前。

9月28日三诊:患者精神振作,躯干皮损显见减轻,四肢皮损亦趋好转,大便成形,胃纳见馨,舌苔白腻,脉缓滑。继从前法,上方去肉桂加泽泻9g,水煎服,每日一剂。外用药同前。

10月6日四诊:躯干,四肢皮损均已消退,原发小腿皮损尚未痊愈,但无渗水,仍宜健脾除湿,以期巩固。药用:苍术9g,炒白术9g,陈皮9g,藿香9g,茯苓9g,泽泻9g,车前子9g,扁豆衣9g,炒薏仁9g。嘱服10剂,停用外洗方,继用黑豆馏油软膏后,皮疹消退而愈。

按: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炎症。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多形性、渗出性、瘙痒性、复发性等特点,皮损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肥厚、皲裂、色素沉着等。中医称为湿疮,泛发全身的称浸淫疮。文献中有“浸淫疮,黄连粉主之。”(《金匮要略》),“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诸病源候论》)等论述。但本例病在脾胃,脾阳不振,水湿内生,走串肌肤,浸淫成疮。治宜温阳健脾,芳香化湿。黄芪功能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气固卫,脱毒生肌,愈疡疗疮,对于长期受炎性细胞攻击溃烂的黏膜组织有促进其愈合的作用;灶心土辛温,归脾胃经,功能温中散寒,收敛止血,降逆止呕,温肠止泻。《本草便读》谓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效。凡诸血症,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金匮》黄土汤即此意。”由此启发,不只是血症,我在治疗湿疮时莫忘脾虚,对病程日久,湿邪内困,脾阳受损,热毒内蕴,阴血亦伤,则饥不欲食,倦怠乏力,心悸心慌等虚实夹杂的病证,在基础方中加黄芪、灶心土益气升脾阳之品,先扶脾气,升脾阳,脱毒生肌,愈合溃疡,收敛止血,温肠止泻,脾气复则脾阳健,脾阳升则阴血得摄,滋水自止。

【例三】

陈某某,男,74岁。2013年4月6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肿胀伴溃疡一年余。

病史:患者既往双下肢静脉曲张,1年前始双下肢肿胀,时轻时重,未予以重视,渐觉足有沉重坠胀感,下午加重,继之双下肢内踝处皮肤颜色变暗瘙痒,搔抓后伤面溃破久不敛口,溃水淋漓,经输液抗感染、口服中药汤剂、红外线光照射,及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治疗,症状稍减。4月初,患者饮酒后再次病情加重,遂来诊。

刻诊:左右下肢内踝处各有5×4cm2及4×3cm2的溃疡伤面不愈,环绕足踝,双小腿自膝下及足背肿胀,表皮脱落,浓水淋漓,有大量黄色渗出液,湿透裤口。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Bp120/80mmHg,全生化均正常。

诊断:中医:股肿合并臁疮

西医:静脉曲张综合征

证属:湿热下注,瘀热凝滞。

治法:清热利温,活血通络。

方药:四妙丸合活络效灵丹化裁:苍术9g,黄柏9g,薏苡仁30g,牛膝9g,防己9g,大青叶15g,豨莶草15g,当归15g,丹参15g,乳没各9g。7剂,水煎服,日一剂。

外治:马齿苋洗方煎液外洗并渗于无菌纱布上湿敷疮面后,涂搽夫西地酸软膏,每日2次。嘱避免长时间站立,睡觉抬高下肢,忌食辛辣发物等。4月14日二诊:用药7剂并外治后,双下肢肿胀有所减轻,创面陈旧腐肉基本已去,渗液明显减少,伤面已经开始敛口并趋于干燥,但仍有困重感,皮色暗,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按上诊方案,内服及外洗药物均再续用十剂。

4月26日三诊:用药十剂后,双下肢肿胀基本消失,局部新鲜肉芽始生长。但局部皮色暗,皮损处皮肤质硬,肢体困重,大便溏。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涩。上方减苍术、黄柏、大青叶、豨莶草,加皂角刺15g,刺蒺藜9g,白术9g,黄芪15g,赤石脂9g,细辛6g,以助健脾祛湿,敛疮生肌,软坚散结之力。取十剂,水煎服,日一剂。外治用马齿苋洗方煎液外洗并湿敷后,涂搽消炎生肌膏(当归、白芷、紫草、轻粉、血竭、甘草),每日一次。

一月后随访,溃疡面全部愈合。

按:臁疮是发生于下肢经久不愈的溃疡,常继发于下肢静脉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静脉曲张综合征(包括下肢静脉曲张、淤积性皮炎和静脉曲张性溃疡)之一,多见于小腿远端内侧1/3处,其周围有湿疹样改变。本病总由湿热下注,阻遏经络,营卫不畅,气血凝滞而成。在治疗中,首先要辨清阴证、阳证,整体调整与局部治疗相结合,配合应用中药煎汤外洗等外治法,较单纯的内服中药治疗效果佳,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对于渍水糜烂,渗出明显者采用有收敛燥湿止痒的马齿苋洗方外用。本例患者在一、二诊急性感染期宜清热利湿解毒,治疗以“清”为主;三诊慢性瘀滞期与创面愈合期以“瘀”、“虚”为主,治疗以“通”、“补”为本。故用活络效灵丹合防己黄芪汤加薏苡仁、牛膝、皂角刺、刺蒺藜、赤石脂、细辛以达祛瘀通络,健脾祛湿,软坚散结,生肌敛疮的功效。借鉴当代著名中医眼科专家韦文贵用治角膜溃疡药对赤石脂与细辛相伍,取其一沉一浮,一合一开,一敛一散,相反相成,将其他人很少用于治疗湿疹、溃疡,我临证用之颇有佳效。赤石脂是一种红色的高岭土,因色红滑腻如脂而得其名,性味甘涩微温,具有涩肠止血,收敛生肌的作用,是一种常用收敛药。临床上多用治疗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崩漏、带下、溃疡不敛等病症。《本草汇言》所云赤石脂可“去湿气,敛疮口”之理及《本草求真》说赤石脂:“甘温质重色赤,能入下焦血分固脱,及兼溃疡收口,长肉生肌也……石脂之温,则能益气生肌;石脂之酸,则能止血固下。”所以赤石脂既可收敛生肌固肠,又有化恶血,通脉络的活血化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