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疼痛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研究

徐碧波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130000

摘要:目的探讨疼痛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挑选272例我院2017年5月—2018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疼痛护理。选用面部编码评分系统(NFCS)对2组新生儿疼痛刺激1min、5min、60min的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在疼痛刺激1min、5min之后,中重度疼痛患儿数量明显降低,轻度疼痛患儿数量明显升高;在疼痛刺激60min之后,轻中重度疼痛患儿数量明显降低,无疼痛患儿数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应用疼痛护理干预,能够使其疼痛反应大大减轻,疼痛程度、不良反应都有所下降,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疼痛护理;新生儿护理;效果研究

引言

采血、静脉穿刺、肌内注射、体位引流等致痛操作均会引发疼痛,而疼痛的产生,则会导致新生儿发生不同程度的近远期不良影响,包括睡眠障碍、喂养不耐受、脑及神经系统发育等。以往研究认为,扎实的治疗技术是减轻新生儿疼痛的关键,同时指出,积极做好新生儿的疼痛护理对减少其应激反应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些年,有关疼痛护理在新生儿中的作用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文以我院新生儿为主,向其施行疼痛护理,通过探究新生儿不同时间的疼痛程度及家长护理满意度,判断疼痛护理在新生儿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72例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36例。对照组女70例,男66例;胎龄为33周-40周,平均(37.83±2.78)周;早产儿34例、足月儿102例;高胆红素血症42例、肺炎5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咽下困难综合征30例。观察组女60例,男76例,胎龄为34周-40周,平均(38.76±2.36)周;早产儿38例、足月儿98例,高胆红素血症38例、肺炎5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咽下困难综合征28例。全部研究对象不存在机械通气、神经系统疾病等。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如下:按照医嘱,向新生儿提供足够的氧气,重点监测、记录新生儿生命体征变化,定时评估新生儿疼痛缓解程度,寻找疼痛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疼痛护理,如下:①按摩,在新生儿充分哺乳30-90min,对其脚底进行按摩,以缓解疼痛;②体位疗法,在为新生儿提供致痛性操作时,将其双手分别置于新生儿的头部、双脚,使其处于屈曲状态,由此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另外,采用儿童全棉浴巾,以滚筒式进行对角卷曲,加以固定,使其短轴为新生儿肩部的宽度,长轴为新生儿枕骨-下肢的长度及中断,呈椭圆形,形似鸟巢,帮助新生儿操作,取鸟巢式体位,维持其处于舒适状态,减轻疼痛;③母乳喂养,尽早向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有助于缓解疼痛,进而减轻新生儿生理及行为反应,减少应激行为,避免出现不良心理;④向新生儿舌尖滴入25%葡萄糖1mL,可以激活内源性阿片途径,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

1.3观察指标

采用面部编码评分系统(NFCS)评估2组新生儿疼痛刺激后1min、5min、60min的疼痛程度,伸舌、O形嘴、挤眼、咧嘴、皱眉、撅嘴、张口、杯状舌、鼻唇沟加深、下腭颤动,满分10分,每项指标各1分,所得分值>7分、5-7分、1-4分、0分依次代表疼痛程度为重度、中度、轻度、无。

1.4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2.12组疼痛刺激1min后疼痛程度比较。给予疼痛刺激1min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疼痛患儿数较少,而轻度疼痛患儿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疼痛刺激5min后疼痛程度比较。给予疼痛刺激5min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疼痛患儿数较少,而轻度疼痛患儿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疼痛刺激60min后疼痛程度比较。疼痛刺激60min后2组患儿大部分都已无疼痛,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轻、中、重度疼痛的患儿数量都比对照组少,无疼痛患儿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疼痛客观存在,且新生儿感知疼痛能力与生俱来,但临床上极易因新生儿无法表述疼痛、家属对新生儿护理认知水平低、护理人员忽视疼痛护理等,导致疼痛对新生儿产生较大影响。具体来说,疼痛刺激可影响新生儿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引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哭闹等现象,需加强干预。但常规护理对新生儿疼痛护理重视度不高,且护理措施不够全面,缺乏针对性。而疼痛护理模式能克服这一弊端,重视强化新生儿护理期间疼痛干预,并根据新生儿情况不同选择不同干预措施,满足个体化需求。

由于新生儿无言语表达能力,因而,难以表达疼痛,使得临床护理人员往往需要根据新生儿面部表情变化、动作、啼哭等反应对其疼痛程度予以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一系列疼痛护理干预,由此达到预防不良后果(脑发育延缓、喂养不耐受等)的目的。以往临床针对新生儿疼痛的处理通常采用常规护理,虽然可以缓解疼痛程度,但相关不良反应较多,对新生儿健康成长仍具有一定不利影响。近些年,部分研究发现非药物疼痛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突显出独特优势,如操作简便易行、风险低等,在减轻新生儿疼痛的同时也可消除新生儿家长的担忧心理及思想负担。

本组结果得出,研究组疼痛刺激1min、5min的疼痛程度,以及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非药物疼痛护理对新生儿疼痛症状的缓解及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原因如下:通过体位护理、母乳喂养、口服葡萄糖水等非药物疼痛护理,一方面可以增强新生儿安全感、依赖感,缓解疼痛,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对新生儿表皮末梢神经的刺激作用,增强其交感神经兴奋性,进而减少肾上腺素水平,降低疼痛,与此同时,向新生儿提供甜味剂,经过味觉作用,有助于改善阿片受体传导途径,从而减轻新生儿疼痛症状,稳定新生儿生理反应,避免不良反应,为其健康成长发育提供安全保障。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提供疼痛护理,有助于减轻疼痛反应,预防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新生儿健康水平,进而满足新生儿家长对护理的要求,效果良好,值得宣传、使用。

参考文献

[1]曹春梅,康媛媛,黄国双.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8(20):1963-1965.

[2]陈玲.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3):1182-1183.

[3]宗小敏.袋鼠式护理对足月新生儿疼痛的护理效果[J].华西医学,2013(2):73-74.

[4]黄荔,孟月芳,施玲玲,等.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拥抱抚触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7-9.

[5]高海霞.蔗糖液对新生儿反复操作性疼痛干预研究系统评价与蔗糖液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反复操作性疼痛干预效果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6]贺芳,张喆,黄小知,等.3种量表用于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评估的信效度分析[J].护理学报,2017,24(1):1-4.

[7]苑静.糖水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所致疼痛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12):1373-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