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CT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CT诊断

丁榕

丁榕(河南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450000)

【中图分类号】R7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6-0057-02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及CT诊断。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表现,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14例,甲状腺腺瘤4例,甲状腺癌9例,观察甲状腺病灶的形态有无钙化、囊变、壁结节、淋巴结转移、周围浸润情况及强化程度。结果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灶局限,多有包膜,囊变率高(70%),表现为多发或单发囊性低密度影,边缘光滑。4例腺瘤平扫时边界清晰,大多可见包膜,增强扫描3例显示完整强化环;1例表现为结节样强化;恶性甲状腺肿瘤平扫时成等或混杂密度,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并向邻近组织侵犯。结论CT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体层摄影诊断

甲状腺病变是颈部最常见的肿块性病变,但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较为困难,易出现误诊、漏诊;借助CT图像可以观察病灶内有无钙化、囊变、浸润范围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对确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现将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经我院64排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甲状腺肿瘤的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甲状腺肿瘤的CT诊断方法,提高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种甲状腺肿瘤23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39岁;甲状腺腺瘤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1岁;甲状腺癌9例,男性3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6岁,病理分型:乳头状癌6例,髓样癌1例,滤泡状癌1例,未分化癌1例。

1.2检查方法使用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64排螺旋CT机,选用螺旋容积扫描,螺距1.375:1,层厚及层间距为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s。病人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扫描范围自声带水平至颈深部,如病灶向胸内延伸时,适当扩大扫描范围。3例仅行颈部平扫,20例行颈部平扫加静脉注射对比剂增强扫描。

2结果

2.1甲状腺良性占位

2.1.1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所有病灶均呈局限型,表现为甲状腺内低密度影;多为不规则肿块,仅3例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大小为1~5cm不等;单侧发病4例,双侧发病6例;多有完整包膜,未见包膜外侵征象,边缘多光滑,仅1例边界毛糙;7例伴有囊变,囊变率为70%,其中3例为多囊,紧密分布,呈“葡萄样”改变;4例可见斑点状、小片中钙化;周围脂肪间隙均清晰,7例压迫气管,使之变形移位;2例可见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病灶多呈明显或中度均匀强化,内囊变区不强化。

2.1.2甲状腺腺瘤(4例)均为单侧发病,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1例为单侧多发病灶;瘤体边缘光整,与正常甲状腺分界清晰;3例可见完整包膜;4例均未见突入气管后、颈前间隙,周围脂肪间隙清晰;1例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1例瘤体可见颗粒状钙化;2例可见囊变;2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瘤体呈中度均匀强化,可见瘤周强化环及强化结节,1例囊变内可见强化结节。

2.2甲状腺恶性占位

2.2.1乳头状癌(6例)平扫表现为甲状腺内不规则低密度影,边界多不清晰,1例可见包膜;残存的甲状腺组织边缘不光整;3例侵入气管后间隙,周边肌肉及脂肪间隙受侵,显示模糊;3例瘤体内可见颗粒样沙粒样钙化,钙化率为50%;4例伴有囊变,增强后2例囊壁有明显强化的壁结节;3例压迫气管,使之变形移位;3例可见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伴远处转移,可见转移灶;增强多呈中度强化,强化后相对甲状腺腺体呈低密度影,未见有完整瘤周强化环。

2.2.2髓样癌(2例)平扫均呈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影,单侧发病,边界毛糙,1例可见小片状囊变区,1例可见斑点状钙化,肿瘤均呈侵袭性生长,包绕气管使之受压变形,1例延伸至胸腔纵隔入口处,增强均呈明显强化,颈部可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2.2.3未分化癌(1例)病灶呈混杂密度,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可见小片状不规则囊变区,瘤体内未见钙化灶,增强呈中度强化,突入气管后间隙及周围脂肪间隙,可见颈部淋巴结肿大。

3讨论

正常甲状腺生理状态下,碘含量较高,因而呈明显高密度,易与颈部肌肉及血管识别,注射造影剂后,甲状腺因血运丰富有明显强化,各种甲状腺病变均可造成局部或整个甲状腺的低密度,这就是CT检查显示甲状腺病变的病理基础[1]。

3.1肿瘤发病年龄及性别本组良性肿瘤共14例,平均发病年龄为40.3岁,男性、女性病例各7例;甲状腺癌共9例,发病年龄为46岁,男性3例,女性6例;本组资料表明甲状腺肿瘤中年女性多见,尤其是对甲状腺癌病例组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意义不大。

3.2肿瘤的密度正常甲状腺常表现为高密度均匀密度,发生肿瘤时破坏腺体储碘单位而均呈低密度,本组病例良性肿瘤囊变率为64.2%(7+2\10+4),恶性肿瘤囊变率为66.7%(4+1+1\9),由此可见两组病例囊变率差别不大,所以不能用是否囊变作为良恶性肿瘤诊断依据,因此有学者认为瘤体的密度对诊断无明显意义[2];结节性甲状腺肿囊变较明显(70%),所以对于囊变较为显著的病例,则应首先考虑结节性甲状腺肿。

3.3肿瘤的边界与形态许多文献十分强调肿瘤边界与形态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3]。本组9例甲状腺恶性肿瘤8例表现为不规则肿块,仅1例可见包膜,仔细观察包膜不完整,而且可见包膜外突现象;部分病灶亦可见分叶;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周边脂肪间隙模糊,常压迫气管变形、移位,1例包绕气管生长;多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界限不清,且与周边组织边界模糊。本组良性肿瘤14例,12例表现为局限性病灶,可见包膜,占85.7%;边缘光滑,与甲状腺界限清晰,病灶周边间隙均未见侵犯;本组仅1例甲状腺腺瘤未见明显包膜,呈分叶状,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边缘毛糙,但气管后间隙及周边脂肪间隙均显示清晰。因此,包膜是否完整均匀,边缘是否可见分叶,肿瘤形态是否规则及气管后、周围脂肪间隙是否清晰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4]。

3.4钙化本组数据表明良恶性肿瘤均可见钙化,其中良性肿瘤钙化率为35.7%(5/14),恶性肿瘤钙化率为44%(4/9),差别不大,因此不能把有无钙化做为诊断依据;但5例良性肿瘤均为斑片状钙化灶,4例甲状腺癌3例为颗粒样钙化灶,病理均为乳头状癌,其余1例表现为斑片状钙化灶,因此,颗粒样钙化灶可提示甲状腺癌的诊断,尤其是乳头状癌,而良性肿瘤内钙化多为斑片状[5]。

3.5淋巴结转移本组9例甲状腺癌5例可见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55.6%,其中1例可见转移灶;14例良性肿瘤4例伴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28.6%,以上数据显示,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应倾向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文献报道一致[6]。

总之,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从发生年龄性别、肿瘤密度、形态与边界、有无钙化、气管后周边脂肪间隙是否受侵以及有否颈部淋巴结转移等及方面的综合分析,提高甲状腺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白人驹,张云亭.甲状腺CT检查[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8,11(5).

[2]苏丹柯,谢东.甲状腺病变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9):620-624.

[3]HreonCW,PonderBA,Hunter2CraigID.CTscanningasanadjuncttoscreeningformedullarycarcinomaofthethyroid[J].ClinRadiol,1990,41(3):209~2101.

[4]黄参南,黄松,李烨,等.增强CT扫描在甲状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8):598-600.

[5]杨亚英,包颜明,陈连友,等.甲状腺瘤与甲状腺癌CT表现对比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4):209-211.

[6]陈轻勇,李容芬,吴玉泉,等.CT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2):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