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和谐与冲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教学中和谐与冲突

姚静宜

姚静宜

(郑州12中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2

摘要:教学中中存在着和谐与冲突两种状态,主要表征为:“教学冲突”的缺席将教学矮化为控制与规训;教学和谐的过分膨胀造成教学的“浅表化”和“形式化”;教学中和谐与冲突的割裂造成教学缺乏动力。本文在界定教学冲突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冲突具有促进教师个体发展和教学群体发展的教育意蕴。

关键词:教学和谐教学冲突对话文化教学管理

一、教学中和谐与冲突的表征及其检视

和谐教育、和谐校园、和谐课堂、和谐师生关系......有关“和谐”的诸多字眼充斥在各种教育领域中,一时间,“和谐教育”便成了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共同追求。在“和谐教育”不断在教育领域中“攻城略地”,并逐渐占据上风的时候,来谈论“教学冲突”似乎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些刺耳。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视“教学冲突”为瘟疫,避之唯恐不及。但认真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难道难道“教学冲突”就只是具有负面作用?我们正规的课堂教学到底需要和谐教学还是冲突教学?

(一)“教学冲突”的缺席将教学矮化为控制与规训。

日常教学话语中所理解的同时也是教学实践中力求排除和避免的“教学冲突”,只是教学冲突的一种极端表现,是教学冲突的一极,而不是教学冲突本身,更不是全部。把教学冲突等同于激烈的对抗性冲突是对“教学冲突”理解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窄化。教学中和谐与冲突的二元悖论使得不少教师机械地割裂教学中本然的两种态势,将教学视为静止、僵化、变动不居的过程,拒斥教学中“冲突”的价值,错失了提升教育品性的机遇。因此,应客观、全面地把握教学中和谐与冲突这两种状态,规避割裂这两种状态的弊端,实现对教学和谐与冲突的超越。

(二)教学和谐的过分膨胀造成教学的“浅表化”和“形式化”。

在效率主义当道的今天,我国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将“超额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自己教学的追求,因此,教学越“流畅”越“顺利”就越好,当课堂教学中出现与教师预设不一致或有价值的教学事件的时候,老师总是避而不谈或绕过去,唯恐出纰漏,长此以往,这类教学逐渐缺乏探究的勇气和深入的精神,逐渐成了一种“表演”,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深度的沟通与对话,学生探究的热情被遮蔽了,教学的“浅表化”和“形式化”日益凸显,这样的教学最终贻误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进步。

二、和谐教学的内涵溯源及其教育意蕴

(一)和谐教学谱系的内涵溯源

教学和谐是和谐教学的表征形态,和谐教学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教学思想与模式,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征形式。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和谐教学的研究,发现和谐教学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教学内部和谐教学外部和谐两大维度。内部和谐以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教学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之间相互优化配置,实现教学的和谐;外部和谐指教学过程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外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教室的选择与布置、教学设备、教学工具等;心理环境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班风、学风等。

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和学生话语权力的不平等,为教学冲突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二)教学冲突的教育意蕴

(1)教学冲突具有促进教师个体发展的教育功能

我们谈论教学冲突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冲突的类型来谈,无论哪种类型的冲突,只要处理得当,便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与教学技能的发展。首先,教师在面对与自己原有观念与认识不一致的时候,他们可以质疑自己的原有知识体系,促使教师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知识体系与观念,从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学冲突的过程是冲突双方为各不相同的意见和价值辩护的过程,是调动理智和情感的力量说服对方、维护自身的正确性的过程,从而也是双方不断澄清各自价值观念的过程。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教师如果仍然固守落伍与偏执的价值观念,无疑是画地为牢,最终使自己裹挟在陈旧的价值体系中,泯灭自己的教学灵性。再次,无论教学冲突是否是行为性教学冲突,都会伴随着相应的言语行为和肢体行为。因此,教师应善于制止学生的不合理行为,以教学智慧与机智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从而提高教师管理课堂的能力。

(2)教学冲突具有促进教学群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当我们以群体的视角来关注教学冲突的教育意蕴时,首先,我们便发现教学冲突可以改良师生关系。教师通过解决教学冲突,不仅可以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同时,学生在冲突的过程中,也会对老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风格,甚至人格魅力产生共鸣,这有利于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其次,教学冲突可以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是刚性的,给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比较少,不利于处理教学冲突,从而扼制了教学创新。而教学冲突管理的引进,可以丰富教学管理的内涵,从而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的活力。再次,教学冲突可以更新教学文化。传统的教学文化是教师主导的、单向传授的文化,在解决教学冲突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师生的合作与对话,因为冲突的解决,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需要倾听学生,关爱学生,需要换位思考,从而实现新的“视域融合”,这一过程也就是更新教学文化的过程。

三、双向建构:和谐教学与冲突教学之间的必要张力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对和谐教学的向往,而对于和谐教学的追求,不等于冷落、无视甚至是“规避”课堂教学中的冲突,因为,教学存在着本然的矛盾,教学体系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三维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必然表征为教学冲突。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去冲突化”的弊端。

和谐的教学也始终是我们的追求。教与学之间如果不能达到和谐,就会导致师生双方心理上的对立和抗拒,就会产生教学内耗,进而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

教学冲突与教学和谐都不是具有永恒持续性的教学关系和教学状态,而是随教学过程处于运动和变化当中。就像冲突与和谐之间会相互转化一样,教学冲突与教学和谐之间也能相互转化。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相互区别或一者取代另一者的关系,而是具有复杂的关联性。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蕴含的关系。一方面,教学和谐中蕴含着教学冲突。教学和谐不是铁板一块,不是排除异见,不是控制和独断,而是和而不同,是对差异和对立以及冲突的包容,是动态的和开放的。另一方面,教学和谐中蕴含着教学冲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冲突不是一种根本的利益冲突和“零和博弈”,教学中的不和谐因素和力量,是教学走向和谐的必要条件。

四、教学的内在超越之路:对教学中和谐与冲突二元悖论的僭越

(一)探索走出教学冲突与和谐二元悖论的路径

首先,重建教学的“和谐—冲突”观。教学的发展遵循着“和谐—冲突——和谐—冲突……”的发展理路,这需要教师承认教学冲突的存在,承认教学冲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合理性,承认教学冲突,就是承认学生,就是承认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从而,“承认”由认识论和价值论层面转至存在论层面,它使主体能存在于积极的交往关系当中,反映“我——你”关系。

其次,涵养教学勇气,接纳教学冲突。要克服对教学冲突的恐惧,教师要靠对教学冲突所具有的功能的明了与坚信,依靠对自身所具有的引领学生发展的使命和责任的自觉担当以及对自我的教育能力与教学智慧的自信,不断弘扬并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化腐朽为神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呈现出一种“参差不齐”的美。

再次,提升教学智慧,化“冲突”为“和谐”。教学智慧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教学智慧不是靠“传授”的,而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宽厚教学知识与娴熟教学技能关照下,在处理教学的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不断滋养的。以教学智慧化“冲突”为“和谐”就是教师用教学智慧促进教学冲突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使冲突的过程成为意见的分享与精神的交流过程,使冲突双方成为分享者和相互促进者,最终走向教学和谐。

(二)构建走出教学冲突与和谐二元悖论的环境保障

首先,创设对话文化。但是仅有对话是不够的,对话有“主—客体”对话和主体间性对话,克服教学“和谐—冲突”二元悖论所需要的对话是主体间性文化,即“我—你”对话,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间“视域融合”的过程,在这样的对话文化关照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在是独白式的,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师的角色由规训者、控制者转变为引领者和服务者。

其次,完善教学管理。良好的教学管理秩序是保障教学开展的制度保障。传统的教学管理秩序凸显的是刚性管理制度,弹性空间少。在这种制度规约下,教师们不能违背日常的管理规范,从而束缚了教师们的创造性,扼制了教师的教学灵感,甚至戕害和禁锢了师生的精神自由。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刚性制度和弹性制度的有机统一,即教学管理在日常的管理规范基础上,增加老师灵活处理教学事件的权力,给老师一个自由发挥与彰显自己教学风格的舞台。这样,教师便可以认真处理教学冲突,从而为实现新的教学和谐。

再次,改进评价机制。教学评价对教学的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评价机制会促进教学的发展,而扭曲的教学评价机制会扼制教学的发展。为了规避教学中“和谐—冲突”的二元悖论,现有的教学评价应区分日常教学评价与升学评价,日常教学评价应淡化精英主义色彩与选拨倾向,加入老师自我评价的比重,特别是老师用于解决教学冲突效果的评价,鼓励老师以教学日志、教学反思的形式,记录自己处理教学冲突时的过程、体会与收获,这样不仅从制度上和操作上保障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有益于走出教学“和谐—冲突”的二元悖论,而且可以在日常教研中,实现教师之间克服教学“冲突—和谐”经验的与智慧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