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进课堂,让生命更多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新教育进课堂,让生命更多彩

张丛丛

张丛丛山东省博兴乐安实验学校256500

自从我校实施新教育实验以来,我开始不间断地学习并接受一些新鲜理念,也听过几次专场报告,对新教育的认识越来越多。从听到的一个名词到参与教学实践,新教育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这里我有几件小故事与大家分享,也算抛砖引玉吧。

一、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情感场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语文学科的学习,哪怕是揣摩语言文字都是带着感情色彩的。学习语文是一种心灵的参与,只有能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有教育意义的。

教学案例:感恩母亲(精彩回放)

准备活动:

1.照片背后的母亲。要求学生找出母亲年轻时的照片,说说母亲的过去,再对比母亲的现在。

2.寻找妈妈珍藏着的物件。通过采访的形式让母亲说一说其背后的故事。

3.怀孕期间的妈妈。回家做调查,然后写一份调查报告,记录每位妈妈在怀孕期间的生理、心理反应,以及每个同学在妈妈肚子里的动态、出生后的样子等,将自己采访的过程用文字整理记录下来。

课堂教学:

1.播放MTV《母亲》,朴素的文字,深情地演唱调动学生的情感。

2.交流展示:交流时,学生多以对话的形式来作的记录,时而扮演着自己,时而模仿着妈妈,课堂似又回到生活中的情景。

班上一位女同学回家,正碰上母亲在整理她自幼至今的旧衣服,其实她知道这些衣服已没有穿的价值,放在家里也是占地方,令她更好奇的是妈妈是每年都拿出整理一番,她便就这一现象作了一个小小的采访。她是这样记录的:

我:妈妈,这些衣服都存了这么多年了,而且有的甚至都发霉了,再说咱家的衣柜都快盛不下了,你干嘛不扔掉?

妈妈:孩子,妈妈也知道,但每次想打包的时候,抚摸着任何一件,都感觉上边还有你的味道。你看,这件金羊肚兜,是你出生18天时给你穿上的,你是属羊的,所以妈妈给你准备了这样一件。现在看见它,就感觉眼前出现了你当年躺在小凉席上熟睡的影子。

妈妈把我从小到大所有的衣服抚摸了一遍,如同在抚摸幼时的我一样。我想,我的每一件衣服妈妈都视为珍宝,更何况对我呢?

课堂上的诉说噙满了泪水。师生为之动容,课堂声情并茂,学生不仅锻炼语言的表达,更走进了母亲的心。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收获知识,体恤父母,懂得感恩。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请为母亲献上一份子女的爱,表达自己的心声。

“妈妈,您辛苦了!

妈妈,谢谢您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关心与照顾!

妈妈,以前的我不懂事,总是让您操心,从今天起,我不会让您的发再为我染白。

……”

学生表达心声的话语很简短,但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学生斟酌的心语。这样的一节课,是调动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的,相信它留给大家的印象一定深刻。

二、关注学情,避免你情我不愿

学校组织观课议课,一节来自四年级下册的课《自然之道》引起我的注意。参与课堂的所见、所闻、所思与我的教学困惑达成共鸣。在这节课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思维、兴趣、需求,相距甚远。

一篇本来可以给学生思维和情感极大冲击力的课文,却被老师上得僵化教条、寡淡无味。这好比在学生面前摆着诱人的蛋糕,老师却引导学生分析其制作工艺、造型特点及食用步骤,就是不让学生一尝为快。

通过随堂跟踪调查两名学生,从他们自然流露出的对文本的关注点看,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需求完全不在同一条轨道上,甚至八竿子打不着。老师心里装的是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解读,是课标的要求、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教学的环节流程,是关于这节课要达成的既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老师在教学上煞费苦心,而学生似乎对此并不领情。他甚至觉得“老师讲的我不愿意听,我愿听得老师又不讲”。这有点像一对不投缘的恋人,你有情我却无意。

诸如这种教与学的错位,老师常常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觉得自己手中的武器不够用,或者觉得自己身上的十八般武艺毫无用武之地。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些由成人提炼、总结、抽象而成,以严谨、科学、系统著称的知识体系,究竟有多少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又有多少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对一节课,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课前问问学生:哪些是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有哪些是你们不懂的地方?有觉得怪怪的地方吗?老师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顺学而教。在课上根据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恰当地给予学生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如果学生能够运用教给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当然是再好不过的。

总之,教师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参与到他们的学习实践中去,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加以关注并分析,力求打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科知识之间的桥梁。

三、和学生一同交际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的源泉,只要我们用心捕捉生活现象,诱导学生广开言路,就能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这种形式,从生活中随手拈来,更能亲近孩子们。

每学期开学初,我都会利用第一节课与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一方面了解学生,拉近距离,另一方面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今年教的是六年级,这些学生全是生面孔,开学第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走进教室,简单地师生问好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每个同学设计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内容围绕姓名、性格爱好、特长等方面,先同桌交流,后上台示范。经过几分钟的准备,交流开始了,首先从我开始,我大大方方地说道:“我姓张,名丛,我性格开朗,喜欢与你们交朋友。平时爱好看书、运动、唱歌,希望能和每一位同学都成为好朋友!”说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孩子们陆续上台发言,刚开始还不好意思,说着说着气氛便热烈起来,原本陌生的面孔在交流中熟悉起来。这样的情境,不仅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也让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每一个孩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更为他们日后与人交流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

像类似的状况还有很多,如春天来了,孩子们想组织春游,到人民公园去玩。我说这得由校长批示,你们想一想,怎样给校长说呢?同学们一下来了兴致,接下来我便引导展开了小组内的讨论。然后在班内组织,一名同学当校长,另一名同学当学生代表口头申请。在班内实行了一次模拟情境,角色体验。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灵活得体地使用语言技巧完成了交际的过程。

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参与意识强,学习任务在轻松快乐中完成。

总之,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与我们自己始终不懈的实践中,教师与学生都在尝试着各自教与学的乐趣,生命形式得以更好地展现。尽管在前行的路上还会不断地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考验,但我们始终相信教育的明天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