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佝偻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小儿佝偻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周松林

周松林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138000)

【摘要】我国西藏地区目前小儿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严重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强调以预防为主,加强宣传,坚持母乳喂养和三浴锻炼,防止骨质畸形。

【关键词】小儿佝偻病诊断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R59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044-02

佝偻病是婴儿时期常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之一,该病发展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一旦没有积极控制,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佝偻病的发病率已经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仍然可以看到佝偻病患者痛苦的身影。我国西藏地区地广人稀,农牧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因此加强对小儿佝偻病的防治和宣传工作,对减少小儿佝偻病的发生具有长远意义。

1、诊断

1.1症状小儿的佝偻病最初往往表现为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如烦躁不安,夜间容易惊醒和多汗,由于头部的多汗而使头部发痒,孩子常摇头而致头枕部秃发。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孩子的肌肉松弛无力,特别是腹壁及肠壁肌肉的松弛,而致腹部膨隆犹如蛙腹。佝偻病患儿最有特征性的表现是骨骼改变。6个月以下的孩子,用手指轻压其枕骨或顶骨,犹如乒乓球有弹性感;8-9个月的孩子头颅呈方形,前囟门也偏大,至18个月前囟门尚不能闭合。到了1岁以后会走路可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0”型腿或“X”型腿。佝偻病患儿的体征有颅骨软化、方颅、出牙迟缓、囟门晚闭、枕秃、串珠、肋软骨沟、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形、手镯、下肢畸形。[1]

1.2分类(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又叫骨软化症即骨矿化不足,为新形成的骨基质钙化障碍,是以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和临床以骨骼的钙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上最为多见.(2)、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遗传性疾病,为肾小管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2-3岁以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的表现。血钙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一般剂量的维生素D治疗无效。(3)、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为远曲小管泌氢不足,从尿中丢失大量钠、钾、钙,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出现佝偻病体征。患者身材矮小,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血钙低、血磷低、血钾低。(4)、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遗传性疾病,是因为机体不能把维生素D转化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而发挥作用所致,或者是机体对活性维生素D没有反应所致。(5)、肾性佝偻病:是由于慢性肾功能障碍致钙磷代谢障碍所致,血钙低,血磷高,甲状旁腺继发性功能亢进,骨质普遍脱钙,骨骼呈佝偻病改变。多于幼儿后期症状明显,形成侏儒状态。(6)、肝性佝偻病:由于肝脏疾患使维生素D吸收或活性维生素D产生障碍所致。

1.3病因(1)、日光照射不足。日光浴是使机体合成维生素D3的重要途径。(2)、维生素D摄入不足。长期偏食致维生素D摄入不足。(3)、钙含量过低或钙磷比例不当。食物中钙含量不足以及钙、磷比例不当均可影响钙、磷的吸收。(4)、需要量增多。婴幼儿生长过快,致需求量增多。(5)、疾病和药物影响。肝、肾疾病及胃肠道疾病影响维生素D、钙、磷的吸收和利用。长期使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等药物,可加速维生素D的分解和代谢而引起佝偻病。[2]

1.4检查

1.4.1实验室检查(1)血生化检查测定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清25-(OH)D3(正常10~80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g/L)在佝偻病活动早期就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血浆中碱性磷酸酶升高[3]。(2)尿钙测定尿钙测定也有助于佝偻病的诊断,尿中碱性磷酸酶的排泄量增高。

1.4.2其他辅助检查(1)长骨骨骺端X线摄片发现长骨骨骺端佝偻病的特异X线表现,早期X线长骨骺部钙化预备线模糊;极期钙化预备线消失、骨骺端增宽、骺端呈杯状或毛刷状改变,骨质稀疏、骨干弯曲变形或骨折。(2)X线骨龄摄片发现骨龄落后。

1.5鉴别诊断(1)、软骨营养不良:是一遗传性软骨发育障碍,出生时即可见四肢短、头大、前额突出、腰椎前突、臀部后凸。根据特殊的体态(短肢型矮小)及骨骼X线作出诊断。(2)、粘多糖病:粘多糖代谢异常时,常多器官受累,可出现多发性骨发育不全,如头大、头形异常、脊柱畸形、胸廓扁平等体征。此病除临床表现外,主要根据骨骼的X线变化及尿中粘多糖的测定做出诊断。(3)脑积水:生后数月起病者,头围和前囟进行性增大。因颅内压增高,可见前囟饱满紧张,骨缝分离,颅骨叩诊有破壶声,严重时两眼向下呈落日状。头颅B超、CT检查可做出诊断。[1](4)胸椎结核:可表现为脊椎后突畸形,患儿常有低热、乏力、潮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X片上可见骨质破坏。(5)先天性成骨不全。骨骼脆,易折,常因多次骨折而致四肢弯曲畸形,X线见骨皮质菲薄,有骨折和畸形,最大特点为合并有耳聋及巩膜兰色。

2治疗

2.1原发病治疗。肝性、肾性佝偻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肝脏、肾脏功能。

2.2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治疗原则是防止骨骼畸形,升高血磷,维持在0.97mmol/L(3mg/dl)以上,有利于骨的钙化。维持正常的生长速率,避免维生素D中毒所致高尿钙、高血钙的发生。①.单纯口服磷酸盐常用磷酸和磷酸氢二钠的磷酸盐合剂,每1ml含磷元素30.4mg,每天补充磷元素760mg。婴幼儿为0.5~1g/24小时,儿童为1~4g/24小时。磷酸盐制剂易并发恶心及腹泻,最好同时给维生素D或DHT。②.磷酸盐和维生素D兼用维生素D2用量5万~20万U/24小时。维生素D极易积存体脂内,大量积储后才被发现中毒症状。③.DHT为类似维生素D制品,在体内经过羟化后发挥维生素D的作用,在体脂中不易积储,不易中毒,较为安全。④.1,25-(OH)2D3用量为50~65ng/kg/24小时。经治疗后血浆碱性磷酸酶降至正常,血磷继续低下,配合磷酸盐制剂服用,疗效更好。⑤.预防血钙过高为了预防血钙过高,每1~3个月检查1次24小时尿钙和尿肌酸酐。尿钙与尿肌酐的比值正常为0.15~0.3。如果大于0.4,提示维生素D或DHT的剂量过大,应减量。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双氢氯噻嗪),可避免高钙血症,并可增高血磷浓度。

2.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治疗应贯彻“关键在早,重点在小,综合治疗”的原则。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畸形和复发。

2.4人工紫外线疗法:天然日光为最经济的维生素D来源,但受季节气候的限制。必要时可用人工紫外线(如水银石英灯)治疗。每星期照射3次,每次5一20分钟。每一个疗程为4一6星期。有皮肤不良反应时可暂停。

2.5矫形疗法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矫正骨骼畸形。轻度骨骼畸形在治疗后或在生长过程中自行矫正,应加强体格锻炼,可作些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例如俯卧撑或扩胸动作使胸部扩张,纠正轻度鸡胸及肋外翻。“O”形腿按摩外侧肌,“X”形腿按摩内侧肌,畸形有可能被矫正严重骨骼畸形者外科手术矫正,4岁后可考虑手术矫形[4]。

3、预防

西藏地区海拔高,寒冷季节长,小儿虽在户外活动,但所穿的衣物厚减少了紫外线的吸收。高原地区主食糌粑、牛羊肉,使维生素D摄入不足;少食水果、鲜菜使维生素C及锌的摄取相对缺乏,结缔组织形成发生障碍,从而影响骨及软骨的生长。[5]要贯彻“系统管理、综合防治,因地制宜,早防早治”的原则,“抓早、抓小、抓彻底”。从围产期开始,以1岁内小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预防应从孕妇妊娠后期(7~9月)开始,此时胎儿对维生素D和钙、磷需要量不断增加,要鼓励孕妇晒太阳,食用富含维生素D和钙,磷与蛋白质的食品,对有低钙血症和骨软化症孕妇应积极治疗。对冬春妊娠或体弱多病之孕妇,可于妊娠7-9月给予维生素D10万UI~20万IU,一次或多次口服或肌注,同时服用钙剂。

总之,小儿佝偻病是困扰西藏地区农牧民家庭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早期预防用药、鼓励母乳喂养、合理喂养,是减少小儿佝偻病发病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8-70.

[2]张美和,王小庚.小儿佝偻病[M].农村读物出版社,2000,19-20.

[3]杨群英.初探高原佝偻病的防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6:128.

[4]曹建中,秦定阳.临床骨内科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79.

[5]李侃卓.海拔3800m地区34例迟发性佝偻病的诊治体会[J].高原医学杂志,1998,8(4):48.

(西藏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卫生服务中心援藏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