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癌综合征的临床诊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类癌综合征的临床诊疗研究

李黎洁

(黑龙江华澳医院150000)

摘要:类癌综合征是由于类癌及其转移灶产生过多的5-羟色胺(5-HT)、缓激肽、组胺、儿茶酚胺等化学介质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涉及皮肤、消化系统、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本文旨在探讨类癌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内科临床治疗。

关键词:类癌综合征;内科;治疗

类癌综合征是由于类癌及其转移灶产生过多的5-羟色胺(5-HT)、缓激肽、组胺、儿茶酚胺等化学介质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涉及皮肤、消化系统、呼吸和心血管系统[1]。

1好发部位

胃肠道最为常见,其次为支气管、胰腺、胆管等处。

2.临床特点

2.1阵发性皮肤潮红,且不同的部位各有特点。

2.2肝肿大,肝内有类癌转移灶。

2.3慢性腹泻,见于85%的患者,表现为水样便,一天1~20次不等,可伴有腹痛及肠鸣音亢进,腹泻常与潮红同时发作[2]。

2.4哮喘,约25%的患者发生。

2.5心脏瓣膜病变。多数情况下,类癌综合征如影响心脏,主要是右心瓣膜受累,特别是肺动脉瓣易发生狭窄。

3诊断与鉴别诊断

3.1诊断

3.1.1影像学检查

X线、B超、CT等可确定原发或转移灶的位置,但通常不能明确肿瘤属于何种类型。可通过病理检查而予以确诊。

有类癌综合征但肝脏不大,影像学检查不能证实有肝转移,首先要检查后腹膜淋巴结,因为类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时,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可直接进入大循环。如仍无阳性发现,应考虑胃肠道外类癌的可能性,必须对支气管、卵巢等处作详细检查。

3.1.2生化检查

类癌综合征的诊断除了临床表现和寻找原发肿瘤外,尿中5-羟吲哚乙酸(5-HIAA)、血清中5-HT、5-HTP或组胺水平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3.1.3激发试验

儿茶酚胺激发试验对诊断有帮助,方法是:用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建好静脉通道,近针头处夹住橡皮管,自皮管上端注入0.1mg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浓度预先配制为10μg/m1),然后松开夹子,让此溶液在10秒内滴入静脉,以后再减慢滴速,阳性者将出现潮红。如无潮红发生,3分钟后以加倍的剂量重复。若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已达15~20μg,肾上腺素已达5~10μg仍无潮红,则此试验为阴性。试验中若出现过度换气、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心动过缓,应停止试验[3]。有严重心脏病、哮喘、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应慎用此项试验。

3.2鉴别诊断

尚未确诊为类癌的病人,应注意除外。

3.2.1更年期综合征

潮红较轻,患者自觉潮热、多汗,但激发试验及尿5-HIAA阴性,结合年龄、月经情况,鉴别诊断不难。

3.2.2全身性肥大细胞增多症

发生于成年人。临床表现像淋巴瘤或恶性组织细胞病,也可以有潮红、肝大、腹泻、成骨性或破骨性病损。潮红发作时组织胺浓度可升高,但尿5-HIAA及儿茶酚胺激发试验正常。

4内科治疗

以减轻临床症状为目的。

4.1饮食治疗

饮食上应避免饮酒和富含色氨酸的食物。

4.2药物治疗:

4.2.1赛庚啶:控制腹泻及吸收不良,每次4~12mg,每天3次。

4.2.2强的松:能有效控制皮肤潮红,10mg/次,每天3次,治疗奏效后逐步将剂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隔日顿服给药。

4.2.3酚苄明:a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控制潮红,每次10~20mg,每天3次。

4.2.4苯海拉明:H1受体阻断剂,每次50mg,每天4次,对缓激肽及组胺引起的潮红有效,与H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胍合用,可加强疗效。

4.2.5异丙肾上腺素:喷雾吸入。或选用喘定、氨茶碱,用于控制哮喘。禁用肾上腺素治疗哮喘。

4.2.6甲基多巴:抑制脱羧酶活力,阻断5-HT合成。对减轻腹痛、腹泻等有效。副作用有血压降低。

4.2.7复方苯乙哌啶或复方樟脑酊:也可用于腹泻。

4.3内分泌治疗

肿瘤细胞表面也存在生长抑素受体。在人类的各种肿瘤中,消化系统内分泌肿瘤的生长抑素受体密度及阳性率最高,而类癌更为突出。生长抑素类似物占据相应受体后,影响细胞内代谢,抑制各种肿瘤生长因子的释放,消除这些因子对肿瘤生长的刺激作用。生长抑素类似物还能减少肿瘤血供,抑制肿瘤摄取营养,并具有增强胃肠道吸收作用,减少类癌综合征的分泌性腹泻。

4.3.1奥曲肽:目前临床应用最多效果最为肯定。治疗类癌的客观有效率为17%,中位生存期3年,可使85%的病例控制腹泻,改善皮肤潮红,减少尿中5-HIAA浓度,但支气管痉挛仍持续存在[4]。对心脏的作用有待积累更多的资料。用法:开始剂量100~200μg,皮下注射,然后按需要增加,最大剂量可用到1500g/d。

奥曲肽还用于预防类癌危象(应激情况下内源性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而发生显著低血压、支气管痉挛)。在预计有类癌危象的诱发因素时,如全身麻醉、手术、肝脏活检、化疗,可预防性皮下给予奥曲肽100~400μg。若治疗中发生类癌危象,可静脉给予奥曲肽100μg。

副作用有注射部位轻微疼痛,部分病人有腹胀、恶心,长期应用有引起胆结石的报告。

4.3.2干扰素:实验中观察到对类癌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对5-HT合成中的一些关键酶也有抑制作用。客观有效率在20%~50%,尿中5-HIAA减少一半者占40%左右,1/3以上的患者可控制潮红、腹泻症状[5]。剂量为每次200~600万U,每天3~6次,皮下或肌肉注射。主要副作用有流感样症状、疲劳等反应。干扰素治疗的最大问题是,长期应用后机体可能产生相应抗体而使之失效。

5小结

胃肠道类癌虽能产生大量的引起临床症状的活性物质,但由于肝守在胃肠道与大循环之间,单胺氧化酶(MAO)可将这些生物性物质灭活,只有在肝脏被类癌转移灶严重破坏,或由于肝本身的类癌(多为转移灶)产生5-HT等直接进入大循环,才可能有类癌综合征的表现。而胃肠道外的类癌,由于生物活性物质直接进入大循环,故类癌综合征的症状出现较早[6]。

由于长期的腹泻,肿瘤本身或软组织纤维化导致淋巴管阻塞,又能引起吸收不良综合征,产生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色氨酸被过度转化为5-HT,烟酰胺与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影响,有可能导致糙皮病样皮肤损害及精神智力改变;5-HT等还可以刺激纤维母细胞增生,导致肿瘤周围、后腹膜组织纤维化,相应出现肠梗阻、输尿管阻塞等并发症。

胃肠道等类癌在未出现类癌综合征之前不易诊断,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时间平均约为4年,且90%的病例已有转移。重要的是提高对类癌的警惕性,适当运用影像学及生物化学检查,同时注意鉴别诊断,方能作出最终的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张东伟.直肠类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14):1-3.

[2]袁喜红,周凯,游经宏,洪华章.直肠类癌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9,(5):490.

[3]张军.直肠类癌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2):94-95.

[4]王宇,许贤姬.直肠类癌28例分析[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6):378-379.

[5]李天望,尹会芬.类癌综合征[J].医学新知,2014,(5):288-290.

[6]闫冰,封怡多,张莹,崔培林,徐有青.胃肠道类癌诊疗新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2):5533-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