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摄生学说贯穿着辩证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中医摄生学说贯穿着辩证法

吴人杰杨上望

吴人杰杨上望(福建省建瓯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二科福建建瓯353100)

【摘要】中医的摄生,不仅在对疾病的防治的认识上包含了辩证法思想,就是在具体的摄生原则中,亦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思想。

【关键词】摄生学说中医防重于治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529-02

摄生学说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理论之一。“摄生”一词,按字面解释,即“摄护生命”,也就是“保健”的意思。摄生理论是古代医学家在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思想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而形成的。中医的摄生,侧重于个人的养生,从而达到增强体力、却病延年的目的。近年来,虽然预防医学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中医摄生理论包含有“防重于治”的辩证法思想。因此,直到今天,中医摄生理论仍被广泛应用。实践证明,摄生方法应用得当,可以延年益寿,减少一般慢性疾患的发生,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

1重视精神调养

祖国医学早就认识到,机体生存在大自然之中,时刻均与周围环境接触,除了外环境的变异可以成为病因(如外感六淫)之外,内环境中精神刺激亦可成为病因(如内伤七情)。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状态和情志的变化,可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的变化,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灵柩•百病始生篇》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说明人的情志变化可以使人得病。因此,中医的摄生学说很注意精神上的保养,要求人们做到“恬儋虚无”,即无私寡欲,乐观愉快,而要达到这种境地,首先,就必须使内在的精神情志活动与外在的环境相适应。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三月要“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无罚”;夏三月应“使志勿怒”;秋三月要“使志安宁”;冬三月便要“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等等。

精神刺激可以成为病因,已为现代医学所证实。除精神分裂症外,不少疾病,如溃疡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均与情绪波动有关,更不要说直接与精神、神经因素有关的各种神经功能症了。中医对精神刺激的致病作用早有认识,不少医学家均指出,诊病时必须详细询问病人的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状况。譬如病者原来地位很高,一旦降职,虽没有中外邪,疾病也会从内而生。又如向来经济宽裕,惯于享受的人,忽因某种变化,渐趋衰微,甚致生活窘迫,而情志抑郁,忧思伤感,由于五脏精气郁结,而伤及五脏,亦能致病。《素问•疏五过论》中“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的“脱营”和“失精”这两种病症即是指此而言。其它中医著述中亦有不少关于社会、职业、风俗习惯、个人精神状况导致疾病的论述。可见中医对精神刺激致病十分重视,体现了中医对精神因素和发病关系认识中的辩证法思想。

值得指出的是中医不但看到了不愉快的精神刺激对人体健康有害,而且看到了即令愉快的刺激,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也会导致疾病。这说明中医摄生理论的认识论,包含有量的变化会导致质的变化的辩证法思想。《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这里,“喜”显然是愉快的刺激,即通常所说的良性刺激,反而会使人心气缓散而不藏,就会导致“喜伤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同样道理,“七情”中的其它情志的异常变化,也都会影响内脏的气机,伤及内脏而成为致病因素。基于中医对情志发病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摄生理论中提出了在精神保养方面,必须做到“恬儋虚无”,才能达到“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目的。

必须指出,中医说的“恬儋虚无”指的是无私寡欲,乐观愉快,无非分之想和情绪波动。它虽然曾受到当时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它与道家提倡的“清静无为”的消极思想有质的区别,中医的“恬儋虚无”是立足于认清精神因素与健康存在着密切关系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预防疾病的积极思想。目的是强调精神的保养是身体健康的关键。在中医摄生理论中,调养精神也体现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即物质对精神的作用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

2注意饮食起居

中医学基于对生命的物质性的认识,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灵柩•经脉篇》)“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意即“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指出,后天之精是源于饮食水谷的化生,并把“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看成是“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摄生原则。然而,中医通过“膏梁之变,足生大疔”、“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的分析,说明尽管由后天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可以成为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如果过食肥甘厚味,或是进食量超过了脾胃的负担,脾胃受损,同样会导致疾病,这就是提醒人们不要偏嗜或过食。此外,《内经》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素问•上古天真论》)等不正常的生活习性进行了批判。告诫人们“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视、卧、坐、立、行,本来都是属于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但是一个“久”字,说明了过分的生理活动亦会产生“伤血”、“伤气”、“伤肉”、“伤骨”、“伤筋”的病理状况。这就强调指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要有规律,而且要注意劳逸结合,节制各种欲望,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太过不及,都会致人于病,深刻地表述了中医摄生原则中蕴含的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思想。

3顺应自然规律

一切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任务在于尽可能正确地反映它,解决它。在如何对待四时气候外邪对人体的影响方面及人体本身的生理变化方面,中医学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摄生原则,以适应自然规律,保障人的健康。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知道者”指的是懂得养生法则的人。即王冰所说“知养生之道”。“法于阴阳”的“法”,即效法的意思。“和于术数”的“和”有调和、协调之意,“术”即技术,“数”指方法,“术数”含有规律的意思。正如张景岳所说:“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二者都是中医摄生理论中的名词术语。

中医把人与自然视为对立统一的整体,认为“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素问•四气调神论》),阴阳协调是人体健康的关键。《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指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这是说,人要根据自然界阴阳变化来调养起居,以保持阳气充沛。四季的养生之法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剑神气,使秋气平,……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这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述四时的养生方法,也就是“法于阴阳”的具体方法。亦是中医摄生理论在认识自然规律后,采取的适应自然规律的措施。

关于“和于术数”的摄生方法的理论,范围更加广泛。中医界所说的“呼吸按蹻”,“阴平阳秘”,“七损八益”,调养精神,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以及前面所述饮食起居等均在其中。中医的摄生法则,立足于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对增进人体健康很有作用。在正确对待人体生理过程的规律性方面,中医认识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整个生命活动过程,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律,从发育到成长,从成长转向衰退,乃至死亡,这是必然的规律。这一规律随着年岁(量)的变化而发生生理功能(质)的变化,揭示了生命本身的辩证性质。同时强调“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就是生活不循常规,无视自然规律造成的。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体格锻炼之法。此外,“咽气吞津”(《素问•遗篇刺法论》)及各种“导引术”,三国时名医华佗创造的“五禽戏”,后世医学家开创的太极拳,以及流传至现代独具中国特点的气功法等等,都源于中国的摄生理论。另外,还应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污染,对六淫、疫疠等应避其毒气。至于外伤和虫、兽伤,则要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留心防范。

总之,由远在两千多年前产生的《内经》奠立的中医摄生理论,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尊重自然规律。它在正确认识自然(包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摄生原则,从精神调养、饮食起居及四时调养来论述摄生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摄生方法,告诉我们要积极地、能动地顺应自然。中医摄生理论中,“防重于治”的辩证法思想富含深意。这种思想必将深入民心,对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