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的内涵及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3

宽恕的内涵及研究综述

孙晓凯

孙晓凯

(中共黔南州委党校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宽恕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的复杂心理现象,受害者由愤怒、报复的心情转变为同情和关爱冒犯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可将宽恕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内涵会衍生出不同的研究工具。影响宽恕的因素可以从主客体双方、包括事件本身等角度来加以探讨。宽恕有助于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目前宽恕研究尚不成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宽恕内涵;类型;研究方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2-0007-03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由于精神文明发展迟滞不前,所以文明古国这个巨人就出现了“一条腿粗、一条腿细”这样一种奇怪的状况,同时伴随有很多的社会问题。在产生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人际间的冲突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如果说缺乏沟通是引起人际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话,那么人际冲突进一步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宽恕。

宽恕长久以来一直是东西方哲学和神学的研究课题,然而在最近的几十年,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宽恕这种心理现象。本文拟对宽恕的内涵、类型、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一番思考,以期对宽恕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1.宽恕的内涵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宽恕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宽恕的内涵研究也不尽相同。Pingleton把宽恕定义为放弃个人做出伤害性反击的权利。Hargrave定义宽恕为对冒犯者的一种和解表示。North则进一步认为宽恕是个体克服由冒犯者所引起的愤恨时所经历的心理过程。Enright扩展了North对宽恕的含义,认为应该从知、情、行等方面的心理结构对宽恕做出界定。具体来讲,当个体宽恕时,在情感方面,愤怒及怨恨等负性情绪逐渐被中性情绪取代,最终转化为积极情感,如同情心和爱心;在认知方面,个体不再做出谴责性的判断和持有报复的念头,而表现出积极思维活动,如尊重和祝福对方;在行为方面,个体不再采取报复性的行动。

一般来说,宽恕包括三个层面:宽恕他人、宽恕自己与寻求宽恕。宽恕他人是指受害者受到他人的伤害后,自愿停止敌视侵犯者,并善待侵犯者的心理过程。宽恕自己是指个人饶恕自己所犯的过错或罪恶,由憎恨而转变为接纳和理解自己的心理过程。寻求宽恕是指侵犯者在侵犯他人后,尽力寻求受害者宽恕自己并主动承担责任的心理过程。罗春明等人认为,宽恕是一个从惊恐怨恨、惊怕恶羞等复杂的负面情绪向正面情绪转变的过程。

2.宽恕的类型

Trainer首次对宽恕做了实证研究,她认为存在三种类型的宽恕:角色期待宽恕、利己的宽恕和内部的宽恕。角色期待宽恕虽然表面上有宽恕的行为表现,但受害者并没有真正的从内心里宽恕冒犯者,仍旧会体验到怨恨等负性情绪。利己的宽恕也有明显的宽恕行为表现,但这种宽恕通常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具有宽宏大量的气度。内部的宽恕则表现为一种真正的宽恕形式,受害者将对冒犯者的憎恨转变为对其的仁慈和爱心,这种宽恕是主动的、积极的、发自内心的。

Enright和他的人类发展研究小组基于社会认知发展进程,提出了由简单到复杂,从有条件到无条件的宽恕社会认知发展模式。该模式共包括六个层次,报复性宽恕:只有对伤害过我的人给予与我同样痛苦的宽恕,我才会宽恕他;条件性宽恕:只有补偿了我失去的东西才会宽恕,或者是因为不宽恕而感到内疚时,为了消除它而选择宽恕;期待的宽恕:如果别人对我施加压力或者别人期待我去宽恕,我就会选择宽恕;合法要求的宽恕:出于宗教信仰和要求而宽恕;社会和谐的宽恕:宽恕会减少社会中的摩擦和直接冲突,同时能恢复社会和谐和良好的关系;爱的宽恕:发自内心的宽恕,因为它能促进真正的爱心。

Mauger主要从宽恕对象方面进行分类,将宽恕分为对他人的宽恕和对自己的宽恕。不管研究者从哪个角度考虑对宽恕进行分类,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其内涵,提高其研究水平。

3.宽恕的研究方法

目前,宽恕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采用叙事法、问卷法、和实验法。

叙事法就是让被试叙述某些与侵犯有关的事件,要求被试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意义的方面在故事中详细叙述出来,然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内容分析。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理解被试对所描述事件的动机,但关键问题在于研究者对事件叙述内容的分析是否准确以及其分析的准确程度如何。

问卷法是用来研究怎样测量宽恕的问题。目前这类测量工具也比较多。陈祉妍等通过测试Wade宽恕量表(WFS)及其简表“人际侵犯动机量表”(TRM-12)中文版的试用,认为,TRM-12的中文版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85,重测相关为0.68~0.77,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刘瑶等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证研究方式,对Rye等人开发的情景宽恕量表(FS)进行修订,通过因素分析及相关分析后制定了大学生情景宽恕量表,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消极反应的消除、怀有积极反应和自我关注的消除。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同时也显示了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实证效度。范金燕通过访谈、开放式调查、因素分析等方法编制了《大学生自我宽恕倾向量表》,该量表的各项效度指标均较好,这些量表都是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制定出来的,为我国的宽恕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测量工具。

实验法是假定一个情景,控制情景的诸多变量的不同水平,让被试在各个控制水平下报告自己的心理过程,以期了解宽恕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目前,宽恕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认知函数的研究和宽恕干预的研究。认知函数研究的基本目的是确定支配信息加工的心理认知法则。宽恕的认知函数研究则是要确定精确描述各影响因素与宽恕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法则,探索人们在做出宽恕判断时是怎样对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

宽恕干预的研究主要考察宽恕干预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临床心理学家在他们的实践后指出:“若明智地宽恕那些有意或无意伤害自己的人,就能解开缠结于一个人心头的怨恨”;“一旦来访者能够宽恕,他就可以使自己摆脱内心的冲突和折磨,而能够集中精力于应该追求的外部目标上”;“宽恕是一种有力的干预,它能使人摆脱受伤害后的愤恨及可能伴随的羞愧”。同样部分临床心理学家出版的个案研究表明宽恕的干预在临床上是很有助益的——它能有效地解决人们的抑郁、自责、后悔、内疚、愤怒、焦虑和恐惧等情绪问题。

4.宽恕的影响因素

宽恕的发生受到来自受害者、冒犯事件和冒犯者三个方面的影响,下面将逐一分析和探讨。

4.1受害者

影响受害者做出宽恕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人格特征、共情体验、归因以及对侵犯的后果的评估等。

人格是影响宽恕的一个稳定因素,它不因情境、时间和事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宽恕是某种人格类型者的一种特质。关于宽恕和人格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大五人格角度探讨的。Berry等通过研究发现宽恕倾向与宜人性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与神经质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而与谨慎性、外倾性、开放性无显著相关。McCullough等的研究也发现大五模型中的宜人性能直接影响宽恕中的报复、回避和仁慈动机,而神经质则只能通过受害者对侵犯的严重程度的认知间接影响回避和仁慈动机。

共情是指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当前情绪体验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对助人等许多利他行为有促进作用,因而也被认为是促进宽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McCullough等的研究考察过共情、道歉、深思熟虑以及与人际关系亲密程度有关的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共情对宽恕有直接影响,道歉、关系的亲密程度对宽恕的间接影响都是经由共情达成的。

合理的归因。有研究发现,是否有意图是被试决定宽恕冒犯者的最重要因素。如果被试认为冒犯行为是可以控制的,并且是有意的,被试就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因此也难以产生移情,最终做出宽恕决策。

对侵犯的后果的评估。后果的严重程度从客观和主观上来分,被侵犯者一般都从主观的角度来看待侵犯的严重程度,而旁观者则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侵犯的严重程度。由于和侵犯者的人际关系的亲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被侵犯者很难从被侵犯的客观严重程度的角度来认知评估侵犯事件,从而进一步影响着被侵犯者的宽恕。

4.2冒犯事件

冒犯事件是引起冒犯行为的外部原因,侵犯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受害者所感到的事件的严重性对宽恕选择的做出有深刻的影响。若冒犯事件使个体遭受重大的损失,给个体留下了明显的身体创伤,并被个体认为这种冒犯是有意的、有损自尊的,在这种情况下,冒犯者很难得到宽恕;若冒犯事件并没有使受害者遭受精神的、身体的或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且受害者认为冒犯并非是有意的,尽管对方伤害了自己但出发点是好的,这时受害者容易做出宽恕选择。

4.3冒犯者

宽恕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冒犯者态度的影响。如果冒犯者对冒犯行为感到愧疚,并及时向对方道歉,容易得到宽恕,若冒犯者不知悔过,反而继续对对方进行言语或身体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不能得到对方的宽恕,反而有可能导致报复行为的发生。傅宏认为在所有影响受害者做出宽恕决定的因素中,诚恳道歉和悔过是冒犯行为发生之后,唯一可以由冒犯者自主控制的重要因素。

展望未来的宽恕心理学研究,应进一步的推进宽恕的跨文化及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同时应发展出包含宽恕他人和自我宽恕整体的宽恕介入方案。在学校宽恕教育方案和临床宽恕治疗方案中,重视自我宽恕教育与辅导方案的重要性,以及宽恕他人和自我宽恕二者之间的互为影响的关联性,透过自我宽恕来宽恕他人,经由宽恕他人来寻求自我宽恕,发展和建立包含宽恕他人和自我宽恕整体的宽恕干预方案,是未来宽恕心理学研究的十分重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罗春明,黄希庭.宽恕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08.

[2]陈祉妍,朱宁宁,刘海燕.Wade宽恕量表与人际侵犯动机量表中文版的试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617-620.

[3]刘瑶,陆丽青.大学生情景宽恕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68-71.

[4]范金燕.大学生自我宽恕倾向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

[5]傅宏.宽恕心理学:理论蕴涵与发展前瞻.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1(6):92-97.

[6]傅宏.基于中国大学生样本的宽恕及其相关人格因素分析.2006.1:58-63.

[7]王金霞,王吉春.宽恕类型及其影响因素[J].临床心理卫生.2005.10(19):694-696.

[8]孙兴翠.宽恕的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知情因素.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8):213-215.

[9]骆一,戴冰,张惠.关于宽恕的人格因素的初步探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16-18.

[10]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

[11]单家银,徐光兴.自我宽恕-健康心理学新热点.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2008.16(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