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睡眠瘫痪,高度考虑得了发作性睡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1

出现睡眠瘫痪,高度考虑得了发作性睡病

蒋湘翔

九寨沟县人民医院623400

睡眠瘫痪是指患者才入睡时或才觉醒时的一过性的全身无力。意识清楚,不能说话,不能运动,有恐惧感,甚至濒死感。出现数秒至数分钟,往往自行终止或轻触终止。某患者男,17岁,学生,入院检查原因为白天出现嗜睡,表现为不可抗拒的睡眠。患者自述上课时会有嗜睡症状并伴有睡眠瘫痪,即出现短暂的“意识缺失”症状,在病程中伴有睡眠幻觉现象,夜间睡眠中出现梦中行为。

另一患者女,28岁,入院原因因为睡眠过多导致,症状已经超过5年,且行多导睡眠监测后与潜伏期试验检查。据患者自述在白天经常出现瞌睡症状,且伴有做梦现象,夜间睡眠时产生幻觉与情节生动具体的噩梦现象。如果情绪激动还会出现猝倒,但睡眠一段时间之后症状将得到明显好转。

从以上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患者出现了睡眠瘫痪、日间嗜睡等症状,多导睡眠监测的共同特点为睡眠效率下降,睡眠潜伏期缩短。患者均可以被诊断为发作性睡病,主要表现为白天过度嗜睡或睡眠麻痹,我们在诊断时会根据临床试验来判断结果。睡眠瘫痪合并白日嗜睡,瘁倒发作,睡眠幻觉,高度考虑患了发作性睡病。特别是合并瘁倒发作,瘁倒占了该病70%。

该疾病本身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在正常状态下人的意识应该是处于异向(REM)睡眠、非快眼动睡眠(NREM)睡眠与清醒状态中,并且在预期的时间段内产生,且正常人应该在60min左右之后进入异向(REM)睡眠状态。对于发作性睡病患者而言,虽然其在一日24h的总睡眠时间和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但从非快眼动睡眠(NREM)与异向睡眠(REM)的所占比例与起止时间上来看存在明显问题,尤其是白天觉醒状态或夜间睡眠状态下产生的突然睡眠现象,即产生“睡眠分离”。目前有关于发作性睡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脑干网站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病因主要为:遗传机制,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的研究者中就开始了,指出,如果某患者的家族中有明确诊断为类似疾病者,那么患者亲属患上发作性睡病的可能性也比正常人更高,提示疾病具有遗传性的特征,得出结论发作性睡病的产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即遗传因素为明显的易感条件下丘脑外侧食欲素能神经元特异性表失伴脑脊液食欲素浓度降低被认为是发作性睡病瘁倒发作的病理机制。

睡眠瘫痪则占据了发作性睡病的多数,通常被定义为睡眠开始或睡眠结束后的一种简短无力状态,这种疾病特征虽然可以被一些刺激性条件所终止,即便是简单的语言交谈或肢体碰撞等。此时患者具有比较清醒的意识,然而清醒后仍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无力状态,且患者的恐惧感比较明确,尤其是在首次出现时的体验更会因为睡眠瘫痪而变得更强。总体来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夜间睡眠质量普遍不高,尽管他们的24h睡眠总量并没有明显改变。另睡眠瘫痪患者出现的不自觉肢体运动现象、视觉障碍、记忆障碍等同样与睡眠瘫痪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长期处于发作性睡病状态下的患者不仅对于周围事物表现出不关心的态度,在性格上也可能产生拒绝接触的自闭性格。以患者出现的失眠症状为例,他们很难在夜间保持质量较高的睡眠。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入睡,不过也可以在很短一段时间后立即醒来,在后续的一段时间内又难以入睡,直至陷入不佳循环当中。此类患者的睡眠被干扰程度较高,甚至出现一些致残性症状。

当前对于发作性睡病的治疗方案选择多倾向于通过药物来帮助控制临床症状,但发作性睡病的处理也有一些脱离药物治疗的方式。对于患者而言,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基本要求,无论是学生、上班族还是个体户,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强调规律的作息时间,特别是夜间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状态。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制定详细的休息计划,在白天尽量保持良好的清醒状态。作为医护人员,可以为类似的患者提供良好建议,处于对他们生活习惯和职业的要求,应考虑到白天嗜睡可能引发的风险,尤其是技术岗位工作人员、司机等关键部门,还应减少情绪过于激动的现象,同时避免过度精神长时间高度集中。发作性睡病实际上并不多见,很多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也存在问题,因而医护人员应正确指导展开治疗,并且提升治疗效果,更易于患者理解和接受。尽管部分患者会从心理层面产生抗拒状态,但仍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文化素质来开展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方案。要让患者意识到发作性睡病虽然少见,但并非“不治之症”,在传统药物治疗配合心理干预的前提下该疾病也能得到良好控制,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传统中枢兴奋剂、抗抑郁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都可以发挥效果,但应注意使用产生的依赖或戒断症状。

综上所述,发作性睡病的患病机制虽然不明确,但是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加入对症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自身也应该警惕相关症状的产生,如出现睡眠瘫痪、猝倒等现象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