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教师应当“讲”则“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语文课改教师应当“讲”则“讲”

董元芹

◆董元芹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袁路小学262500

在感受新课程理念给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深刻变化和旺盛活力的同时,亦感到我们不少语文教师很忌讳“讲”,甚至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语文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原则,尤其在执教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时,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就是“越俎代庖”。至于评课,则更把“讲”的多少作为评判课的优劣和执教者教学理念是否更新的标准之一。于是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总是得到老师夸奖的放羊式的随便乱说,热热闹闹的无聊问答,逗笑取乐的庸俗对话等等。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这就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其实,这是学风浮躁、教风花哨的表现,是一些教师迎合教育时尚的拙劣表演。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当讲的没有讲,教材该挖掘的没有挖掘,学生该掌握的没有掌握,哪里还谈得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请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见,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

试问,语文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唐代的大家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完成这艰巨的任务,能离开教师的讲解吗?要把抽象深奥的书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使学生易懂易接受,能离开教师深入细致的讲解吗?不能。

我们反对的是那种把教材当成不可更改的“脚本”,对教材、教参不消化不加工不改造,照本宣科的“死讲”。上课时总是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细细地讲,慢慢地嚼,生怕遗漏了一个知识点,把一篇完整的富于美感的作品搞得支离破碎。这样的“讲”,教师是口焦唇燥,学生是云里雾里,浑然不知所指。这种“讲”,无论是“满堂”还是“半堂”,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观看教师表演的“观众”,即使偶尔举举手回答问题,那也不过是个“跑龙套”的,是个“配角”。这种“讲”,我们必须坚决摒弃!

我们提倡的“讲”是“活讲”,一种积极地“讲”。这种“讲”,能化死知识为活知识,化远知识为近知识;这种“讲”,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会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中潜滋暗长。再看那些活跃在语文教坛上的名师巨匠,谁不善讲?哪一个不是出口成文章、吐字如珠玑?钱梦龙善讲,长于点拨,工于诱导,教学语言如绵绵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于漪善讲,或慷慨激昂,或哀婉悲切,善于创设一种群体的感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宁鸿彬善讲,即兴发挥,探赜索隐,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一个语文教师不会“讲”,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就不可能担负起语文教学的重任。

小学语文教学要改革,要改的是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的“教”——上课是教书、讲书,评课是评教师的“教”的现状;要改的是那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改的是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改的是那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现状等等。但不管怎么改,语文课总得上成语文课,总得有语文的味道,总得让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总得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因此,对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讲”,我们既不能用量的多少来衡量,也不能用形式的新旧来评判,关键是看内容、看本质、看效果。如果你“讲”得精当,“讲”得出神入化,“讲”得学生沉浸其里、陶醉其中,“讲”得学生“不知铃声之既响”,为什么不“讲”呢?这样的“讲”,哪怕是讲一堂课,学生也听不厌、听不够。这样的“讲”,难道不是启发式?难道不是素质教育?难道不是语文教育的创新?

所以,我们要大声疾呼:语文课改教师应当“讲”则“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