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降逆针刺法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和胃降逆针刺法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研究

王瑞科1刘伟2

王瑞科1刘伟2

(1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272000;2山东省济宁市恒立化工有限公司职工医院27200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9-0015-02

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对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失眠症患者,应用和胃降逆针刺法对其睡眠质量进行了临床研究,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研究病例共83例,均为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患者,全部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对照组30例。

1.2一般资料

治疗组53例,男性3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5.82±7.14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3年;对照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6.32±6.51岁,病程最短者25天,最长者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治疗方法

2.1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胃降逆针刺法,治疗组取穴:足三里、天枢、梁丘、丰隆、内庭、上脘、中脘、下脘。对照组:按不寐的分型取穴、治疗。按照《针灸学·不寐》[1]的治疗方法。

2.2针具

苏州镇江新区长城医疗用品厂生产的震环牌无菌针灸针(型号:0.30/40或0.30/50)。

2.3操作

根掘针刺病人穴位情况,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治疗组左右穴位交叉取穴。对照组依据诊断证型针刺上述相关穴位,行提插或捻转补泻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次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每日一次,10天1个疗程,共治2个疗程。

3观察方法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疾病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

4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阅《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判定标准[2],结合国内文献和临床具体情况,制定疗效判定标准如下:痊愈:症状消失,睡眠率75%以上,停服安眠药。显效:症状缓解,睡眠率65%以上,停服安眠药。有效:症状改善,睡眠率55%以上,基本停服安眠药或药量减少3/4。无效:症状如前,睡眠率没有变化,靠安眠药维持。

5统汁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用t检验和X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6结果

6.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表1)

表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s)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表1显示:两组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

6.2两组PSQI、SCL-90总分比较(表2)

表2两组PSQI、SCL-90总积分比较(x-±s)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P<0.05,两组差值比较△P<0.01

表2显示:两组治疗前后PSQI、SCL-90总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7讨论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推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品质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症。长期以来,由于对失眠病机认识的简单化,传统针刺法强调的是从宁心安神着手,对肝郁和胃不和导致失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我们要拓宽思路,从失眠的病机认识着手,寻找更有效的针刺治疗方法。

失眠症,中医又称“不寐”。《素问·逆调论》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灵枢·大惑论》明确阐述了胃肠功能失常所致的睡眠异常,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从阴阳出入的角度论述阳明经在阳气收纳入阴中的重要作用,足阳明胃经不和上逆会导致失眠不寐的产生。足阳明胃经起于迎香盛于头面其经下行至足。卫气属阳昼行于阳,夜入于阴,平旦(寅时)之时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偱行于阳经,至日西(酉时)从手足阳明经进入阴经[3]。故平旦阳出于阴则人寤,日西阳入于阴则人寐。因此如果阳明经的功能失常,不能完成正常收藏阳气,引阳入阴的职责,会导致阳气浮越于外,出现失眠不寐、易醒、多梦等卧不安寝的症状。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之作用;天枢为足阳明胃经之大肠募穴,有调中和胃,理气健脾之功;梁丘为足阳明经之郄穴,能理气和胃,通经活络。丰隆为足阳明经之络穴。有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安神定志的作用。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穴,五行属水。具有清胃泻火之功;上脘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有消食导滞,和胃降逆、化痰宁神之功;中脘为任脉胃之募穴、八会穴(府会),有调理脾胃,化湿降逆(在于升降、燥湿的调理)之作用;下脘为足太阴、任脉之会,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之用。诸穴合用具有和胃降逆,理气健脾,化痰宁神的作用。

失眠的病机与胃之“和”或“不和”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调胃来治疗失眠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只要辨清“不和”之因,对症施治,便能“神安而寐”。针灸治疗失眠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1-203.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91~110.

[3]郑伟锋.从《内经》营卫运行理论探讨失眠症的病机与治疗.四川中医,2009,27(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