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老年患者长期照护需求现状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成都市老年患者长期照护需求现状与思考

郑学群彭秀君(通讯作者)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护理部四川成都610038)

【摘要】伴随成都市老年人口的逐年递增,老年患者长期照护逐渐成为我市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根据《成都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的报道,我市老年人口从2009年到2015年占人口总量17.27%增长到21.17%;劳动人口赡养老人的系数从15.95%增长到19.51%。现将我市老年患者的照护需求进行分析和思考,旨在不断探索适合我市老年患者长期照护特色的新思路。

【关键词】老年患者;长期照护;需求现状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4-0237-01

至1990年以来,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成为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我国老年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老年慢性病发病率不断增高,失智失能比例也逐年上升,导致照护需求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照护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将我市老年长期照护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1.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界定

长期照护,在国际上已发展成探讨人类群体生命、生活、生计等主题,集多学科为一体的广泛概念。[1]老年人长期照护是指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一个相对较长时期,甚至在生命存活期内都需要他人提供帮助的总称。长期照护需要提供生活照顾、日常护理、健康促进等多方位的帮助。有报道认为长期照护至少在六个月以上[2]。

2.老年患者长期照护内容的界定

WHO根据20世纪80年代代凯茨提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标按等级进行多方面的服务,其中包括护理服务、生活照护服务、物资援助服务和特殊服务。后来较多学者研究认为,老年照护还应当包括为老人提供诊断、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专业的医疗照护服务。目前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项目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慰藉三大类服务。

3.成都市老龄化现状分析

3.1成都市老年人口信息现状分析

根据2009年至2015年《成都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我市60岁老年人口从1968292人增至到2598855人,老年人口占我市总人口比例从17.27%增长到21.17%。其中80岁以上老人300322人增至385667人,均占老人比例15%。

3.2成都市老年患者赡养系数分析

我市劳动人口年龄暂定为15~64岁,需要抚养少儿人口年龄为0-14岁,需要赡养老人年龄定为65岁及以上。我市赡养老人系数和抚养小孩系数比例均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5年老人赡养指数从15.95%增长到19.51%。

3.3成都市老年机构状况分析

据成都市卫计部门资料显示,2009年我市老年病专科医院只有1个,床位数330张,国办养老机构7所。2010年老年医院增至3个,床位数436张,国办养老机构增设至162所。截止2015年止,成都市已有55家医疗机构与100家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有养老机构309家,养老服务床位1.16万张,新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00个,完成为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养老服务4.3万人次。

3.4成都市老年长期照护模式分析

据成都市民政调查显示,家庭养老仍是我市主要的养老模式,这与梁鸽等研究一致;社区日照养老和社区短期养老目前也是我市普通家庭较为接受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和医疗养老由于床位比例的不足和家庭经济收入、就业状态、生活习惯的改变,目前比例较低。

3.5成都市老年健康状况分析

根据全国大数据分析,我国无重要脏器疾病的老年人仅占20%~25%,而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达74.5%。其中失能老人2010年占老人总数19.0%,2015年老人总量的19.5%。按此比例计算,我市2015年失能老人超过50万,占我市人口总量4.13%。

4.成都市老年长期照护患者养老对策及思考

4.1规范我市长期照护对象

根据台湾学者陈晶莹的定义,长期照顾是针对失能者和失智者的功能和自我照顾能力提供不同程度的照顾措施。我国较多专家研究对象以失能老人为基础,证明失能老人是长期照护需求的重要群体。近年来,医学数据显示,失智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病情加重;调查发现,老年年龄每增加5岁,失智的发病率就增加1倍;在85~90岁时,失智老人比例约25~33%。所以,在长期照护对象设定中,失能和失智患者同样是我市的需求人群。

4.2规范我市长期照护对象的评定

评定长期照护需求依照老人的功能状态和失智程度。目前通常依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我市已经制定长期照护评定等级,根据以上量表为基础,细化评定内容分为轻度1、2级,中度3、4级,重度5、6、7级共7个等级,为我市即将推出2017年7月出台的长期照护保险出具评定标准。

4.3规范长期照护养老模式的标准化建设

我市仍是以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为普遍的养老模式,家庭设施建设和照护人员培训是规范长期照护最基础的标准。根据国外先进养老经验,家庭设施由长期照护评定人员上门评定后,根据患者照护等级指导家属准备多功能病床等设施,具有防压疮和防跌倒功能,国外有报道由政府提供。照护人员由专业机构培训持证上岗,目前我市已成立成都市老年示训中心,为护理员培训提供专业的培训和考核,毕业持有老年护理员证和护理员证双重资格。养老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专科医院建设有专门审核标准和评定标准。

5.小结

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长期照护需求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成都市自2009年以来,积极应对我市老龄化现状,增设养老机构及设施,规范化培训养老护理员,制定长期照护保险政策等等。然而,我市同样还处在未富先老时期,经济状态、社会意识、知识水平还相对落后,对老人的照护需求质和量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需要从模式探索、社会关爱、政府投入、个人意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逐步满足我市老年患者长期照护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云英,王薇.发达国家和地区空巢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经验和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12,6.

[2]田申,我国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要与利用现状分析[M].中国公共文书管理,2005,21(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