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作业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运动、作业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刘万才1虞记华(通讯作者)2

(1苏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江苏苏班215151)

(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给予运动、作业疗法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5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包括对照组、观察组各29例,分别给予一般康复、运动疗法联合作业疗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联合干预前,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42.60±2.56)分相比对照组(34.85±2.00)分较高,观察组Barthel评分结果(63.55±4.80)分相比对照组(47.56±5.22)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患者康复期间,给予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配合,对帮助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作用,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恢复期;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138-01

脑卒中恢复期作为患者康复治疗的关键阶段,主要需在肢体运动功能上强化,且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患者因伴有偏瘫等症状表现,康复效果受到极大程度的制约,要求行之有效的干预治疗方法,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本次研究将以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对象,分析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应用下取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5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试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55~72岁,平均(63.5±4.0)岁,脑出血与脑梗死各18例、11例,左侧与右侧偏瘫分别为15例、14例。观察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56~70岁,平均(62.0±4.8)岁,脑出血与脑梗死各16例、13例,左侧与右侧偏瘫分别为14例、15例。入选标准:(1)行CT、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2)无精神病史、认知功能障碍、完全性失语以及意识障碍情况;(3)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同意配合。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与病症资料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分析。

1.2方法

1.2.1对照组入组患者采用一般康复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等。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具体实施要点包括以下两方面:

(1)运动疗法患者康复过程中,运动疗法主要选择促进技术,如Rood技术、PNF技术、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等。各技术运用下均需从以下几方面开展:①良肢位摆放;②关节活动度的维持训练;③平衡训练;④抗痉挛训练;⑤步态训练与体位转移训练。每日训练保持45min,训练强度可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进行调整。

(2)作业疗法运动疗法实施的同时,取作业疗法配合应用,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作业训练法,在肢体功能、关节活动训练中,选择擦拭磨砂板、捏橡皮泥、推滚筒、插木钉、搭积木、揉面团、上螺母、拼图案等方式。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需以“一对一”训练方法为主,训练患者完成日常活动,包括洗漱、进食、穿衣、如厕等。需注意由于作业疗法中涉及的项目较多,且不同项目训练有相应的要求,所以应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其中,以利于出院后可自行康复训练。作业疗法每日1次,每次45min。

1.3观察指标

取Fugl-Meyer评分法对患者上肢肢体运动功能评价,评价总分共66分,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越好评分结果越高[1]。同时,通过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评价项目共10项,如进食、行走、如厕等,评分0~100分,日常说能力改善越明显最终得分越高[2]。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软件IBMSPSS19.0进行,两组患者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描述,组间数据结果由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联合干预前,Fugl-Meyer评分结果观察,观察组(17.35±1.50)分与对照组(17.65±1.25)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干预后观察组(42.60±2.56)分相比对照组(34.85±2.00)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评分结果比较,联合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2.28±2.82)分、(22.60±3.25)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干预后观察组(63.55±4.80)分相比对照组(47.56±5.22)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卒中恢复期康复训练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强化肢体功能有积极作用。大部分患者伴有偏瘫症状,肢体功能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这就要求康复治疗中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其中运动疗法主要强调在不同运动形式下,帮助患者改善肢体功能,而作业疗法要求患者做日常生活训练,选择患者完成不同的作业训练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本研究显示,在脑卒中恢复期康复训练中,观察组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在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上相比对照组均较高,反映出该方法可促进康复效果提高。

脑卒中恢复患者康复期间,给予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配合,对帮助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作用,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军,裴建,崔晓,等.互动式头针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10):983-989.

[2]任萍,赵文娟.作业疗法介入时机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9):236-237.

[3]吴保平,郭霞,刘晨,等.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2):6349-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