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军运输能力建设几点感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3
/ 2

浅谈我军运输能力建设几点感悟

1.张留洋2.李甲赞2.陈宁

1.张留洋2.李甲赞2.陈宁

1.71282部队2.171352部队

摘要:多年来,统一使用三军运输力量,是现代战争聚合精兵利器的必然要求,也是军队建设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运输能力、现状、趋势

一、我军运输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

(一)健全体制、理顺关系,建立权威战略投送指挥机构

多年来,统一使用三军运输力量,是现代战争聚合精兵利器的必然要求,也是军队建设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当前,我军战略投送体制上,还存在着三军运力分散管理、自成体系,难于统一计划、统一使用,难于发挥整体效能的问题。对此,首先应建立战略投送的指挥机构。要针对未来战争可能的战略投送任务,设立切实能够指挥三军运力的指挥机构。具体设想,可以依托当前的"联指",从总后军交部及各军种军交部抽组人员,成立战略投送临时指挥机构,并赋予其战时统管三军战略运力的权力;或者,直接赋予总后军交部紧急状态及战时统一指挥三军战略运力的权力,确保平战时战略运输指挥得力。其次,要理顺指挥与管理关系。无论以何种方式成立统管三军战略运力的指挥机构,关键是要分清相关部门的指挥权与管理权。指挥权实现集中统一后,仍应保留军种的建设与管理权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海、空等战略运输力量的建设与发展。

(二)加大投入、强化技术,建立过硬战略投送力量体系

无论民用运输力量多么发达,军队都必须拥有自身过硬的战略运输工具。针对目前我军海空战略运力十分短缺、难以满足未来局部战争大规模运输需求的现状,笔者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我军应加大战略投送力量建设的经费倾斜力度,通过自主生产、合作引进等多种途径,增加大型海、空运输工具数量,扩大战略运输的力量规模,为满足未来多样化军事行动战略运输需求奠定基矗其次,要重视技术,提高性能。再次,要注重战略运输工具信息系统的建设。战略投送效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战略运输体系能否"全程可视可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军战略运输工具的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应抓紧军交运输一体化指挥平台和动态监控系统建设,搞好战略运输力量的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确保未来战略投送行动联得通、用得上、看得见。

(三)完善法规、军民融合,建立战略投送应急动员机制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多项运输指标处于世界前列,仅铁路运输就实现了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换算周转量和铁路运输密度四个世界第一。但是如何将蕴藏在民用运力之中的强大战略运输力量有效利用,是我军发展战略投送能力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对此,应当尽快建立完善的战略投送应急动员机制。要尽快建立战略运力的预备役制度。可将某些民航公司、海运公司的部分大型运输工具纳入预备役力量之中,平时正常经营,战时全方位为军队提供服务,从而使这部分力量成为军民融合、军民通用的国家战略运输力量。

二、我军运输能力未来发展趋势

(一)设立专门领导机构,加强计划管理与组织协调

在军交运输信息化体制建设中,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军交运输信息化体制建设将涉及到陆、海、空、二炮等军种,需要最高决策层统一筹划,并组织力量进行系统论证,以确保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综合配套、协调有序地进行,形成既具有保障单一军种作战的独立保障能力,又具有保障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我军军交运输从总体上讲信息化程度不高,背的包袱不重,利于提高发展起点和进行统筹规划。我们应当吸取外军的经验教训,全军统一组织力量,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论证。我军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一套顺畅体制,涉及到各领域的各个方面,组织工作十分复杂,协调难度大,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

管理是军交运输信息化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完善军交运输管理软件建设,实现管理环境可视化,力求标准化与法制化管理并行。加强管理,一是要建立标准评价体系,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标准化的前提是有一套与军交运输管理实际相适应的标准评价体系,防止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可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结合现代系统理论建立数字化管理标准,构建科学的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实现军交运输管理的有序化。管理秩序至关重要,如果管理无序,就容易陷入一片混乱。为此,必须尽快建立起一系列完备的法规体系,以堵塞管理漏洞。环境的可视化好比管理的一面"镜子",只有经常照照这面镜子,才能及时发现管理中的不足,才能实现"适时、适地"的管理,并对管理保持适当的调控力度。四是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是实现数字化的必要条件。战时必须形成有利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发挥其潜能的运行机制。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以信息为本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以科学管理代替经验管理,以目标和成本管理代替任务管理,以确保管理的及时、有效和效益的最优化。

(三)注重系统集成,实现跨越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呈现出作战双方系统与系统、体系与体系之间的整体对抗,表现出军事变革的集成化特征。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系统集成为途径,已经成为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所在。我军在经费相对紧张,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行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在充分吸收外军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主次,注重后勤信息系统集成,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的关键在系统集成,加速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应在系统集成上下功夫。我军应充分认识系统集成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以系统集成为突破口,来实现我军后勤的信息化。

(四)加强装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在装备的信息化建设中,M军始终坚持将装备信息化发展纳入整个军交运输乃至全军信息化发展的大体系中,进行整体规划。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外军则主要是依托其国防信息基础设施(DID)来进行,强调信息化网络建设,通过广泛运用先进的信息获取技术、传递技术、处理技术、安全技术和辅助决策技术,大力打造"全球信息栅格",以适应未来"网络中心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