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法治疗半身不遂的综合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针灸法治疗半身不遂的综合应用

周光宾

周光宾

(甘肃省天祝县第二人民医院733206)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330-01

半身不遂为中风后遗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应用针灸手法综合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各种针灸手法总结于下。

1三棱针的应用

用三棱针治疗中风源於《内经》。《灵枢热病》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宜巨刺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服也”。巨针可以理解为长针、粗针,相当于现在的三棱针。元代东垣善于刺血,曾有“陕师郭巨济病偏枯,二指头着足底不能伸,杲以长针刺骫中,深之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缪刺之。如此者六七,服药三月,病良已”的记载。骫中即委中,针刺委中出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此法虽不常用,但对于中风昏迷的病人用之都有较好的效果。临床应用时局部应严格消毒,以三棱针深刺委中,刺破腘静脉,使其出血约5ml左右,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可使高血压引起的昏迷得以迅速的改善,同时,对病情预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法不可反复多用。

2艾灸神阙穴的应用

艾灸神阙穴可使阳气速盛,络脉充盈。因为中风之病,多见于老年人,由于人过壮年阳气渐衰,脉络空虚,遇风邪扰动气血,横窜经络,轻则手足无力,重则昏迷或半身不遂。根据“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阴阳互根的原理,取任脉之神阙,因任脉为阴脉之海,而穴当脐中,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元神所注,艾灸其穴,取阴中求阳之理,无论是阳气渐衰或暴脱,都能是阳气速生,络脉充盈,则疾病随之而瘥。应用时,可用隔姜灸法或隔盐灸法,至脐周围皮肤潮红为止,每日1次。可和针刺委中放血疗法同时进行。

3十二经“井穴”的应用

“肺井少商,大肠井商阳,胃井厉兑,脾井隐白,心井少冲,小肠井少泽,膀胱井至阴,肾井涌泉,心包井中冲,胆井足窍阴,肝井大敦”。十二井穴位于四肢末端,为经络之根本。治疗中风昏迷及半身不遂时,主要取其通经接气,活血行瘀,利气疏风之功。应用时除肾井涌泉外,其它井穴均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每日一次或两日一次。随病情轻重而定。遇到中风昏迷时,除用相应的穴位醒神开窍外,可用28号2寸针,刺涌泉穴给予强刺激至病人苏醒。以十二井穴治疗偏枯名为大结经,在治疗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4七针的应用

七针是治疗半身不遂的七个主要穴位,始见於《太平圣惠方》。分别为百会、耳前发际、肩井、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古代常用灸法,病右灸左,病左灸右,七处一起下火。现在虽不多灸,但在治疗半身不遂中仍占主要地位。因阳主动,而手足活动不利病在阳,故取阳经七穴治之。手足同名经配伍,有加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督脉之百合,位属於巅顶,且有肝经脉相会,针其穴,即能疏外风,又能平内风,还能疏通督脉之经气。具体应用时血压高者针刺方向向后用泻法,且出血少许,血压正常或偏低时,针刺方向向前,用补法。

5夹脊穴的应用

半身不遂有一种症状表现为躯干和上下肢的不遂。监床表现为;不能翻身,不能坐起,不能转身,有的久病虽然能恢复走路,但必须先转身以躯干部带动下肢才能举步向前行,否则不能抬脚。因此在治疗方面应首先考虑解决躯干这一主要症候,使之尽快恢复正常功能,患者的症状也会随之减轻或消失。在临床采取夹脊穴,正为解决腰部主要病位。临床应用时分两组取穴,第一组取四、五、六颈椎夹脊穴,快速刺入皮下后微捻转,当麻电感传至手端时,立即停止进针,然后退针不留针。病重者每天1次,病轻者每2-3天1次。第二组取三、四、五腰椎夹脊穴,即十五、十六、十七椎华佗夹脊穴,慢慢向里进针可直刺三寸左右深,根据患者体形而定,进针时不捻转或微捻转,产生麻电感传之足部或下肢为止。无传感则可调整针刺方向,直至有麻电感为止。然后将针退出少许,留针或不留针。颈椎、腰椎每次可选取1-2穴,每日1次或隔日1次。以上两组穴位可在体针结束后进行。

中风病人多由痰浊阻滞经络所致。而先受阻的经脉为脑之属脉督脉,其次为手足三阳经脉。督脉经气阻滞,则出现躯干瘫痪,麻木不仁,不能翻身坐起等症。因此取督脉夹脊穴,不仅对治疗躯干部的症状疗效比较突出,而且对同侧形成的上下肢不遂亦有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对半年之内处在最佳恢复期的患者,疗效尤为显著,而对半年后的慢性病人亦较只针四肢俞穴疗效为佳。

6十二透穴的应用

十二透穴主要用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病程超过半年以上,而且关节筋脉拘急挛缩者。十二经穴的功能在于舒缓,润柔和滑利肩,肘、掌、髋、膝、踝部关节。其组成有1、肩髃透臂臑2、曲池透少海;3、合谷透劳宫;4、环跳透风市;5、阳陵泉透阴陵泉;6丘墟透申脉;其六组为主穴。以下六组为配穴:1、腋缝透胛缝;2、外关透内关;3、阳池透大陵;4、阳光透曲泉;5、绝骨透三阴交;6、太冲透涌泉;此外若见语言謇涩加风池透风府;肩凝不举者加照海;若见足下垂者改用解溪透中封。以上诸穴可轮换选取,操作时以3寸28号针为宜,强刺激有经络传感现象为佳。但必须注意:“该透则透,透之务必得法。”《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因透刺功能主要是通经活络,调补气血,舒筋利节。

7滞针术的应用

滞针术主要用于半身不遂早期肌肉松弛不用者。选取穴位时可在松弛的肌肉局部取穴,根据穴位的深浅,选择适当长度的针具,进针得气后,持针柄之手,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轻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捻动,直到针体不动,出现滞针现象为止,留针20分钟拨出,可和体针同时进行。

8穴位注射对半身不遂的治疗

穴位注射药物治疗半身不遂,能充分发挥经穴的特异性传导和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良性调节机体的转化功能而促进疾病的痊愈。本法疗效好、见效快、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无毒副作用。注射部位的选取,上肢:肩髃、曲池、外关、臂臑;下肢:环跳、绝骨、风市、太溪,每次上下肢选用一对穴,药物采用654-2注射液,每次每穴注射1ml,2天1次,疗程25天,间隔1周后进行第2个疗程,另外用当归注射液,每次每穴1ml,两天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停1周后进行第2个疗程,当归注射液和654-2注射液交替进行,收效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