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63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63例临床分析

赵素霞

赵素霞(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人民医院小儿科457100)

【摘要】目的分析63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诊断及联合用药治疗方法。方法运用CK-MB、cTnI与抗心肌抗体相结合进行诊断及应用黄芪注射液1,6-FDP及含镁极化液联合治疗。结果61例治愈,2例好转。结论给予联合诊断及联合用药取得了较好疗效、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CK-MBcTnI1,6-FDP

【中图分类号】R7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4-0155-02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为小儿时期较常见的心脏病。严重时可引起心脏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脏纤维变性或坏死,有时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可直接危及患儿生命。为寻求较为理想的诊疗方法,现将我院2009-014年3月收治的63例患儿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病毒性心肌炎63例,其中男43例,女20例;<6岁者32例,~12岁者18例,~14岁者13例。有病毒感染史61例。胸闷、心慌、气促或乏力54例,晕厥5例,呕吐、面色苍白24例。窦性心动过速34例,频发房早18例,频发室早21例,传导阻滞16例,ST-T改变52例。左心功能降低23例。心影扩大9例。CK-MB升高53例,cTnI升高56例,抗心肌抗体阳性12例。病原学检测柯萨奇病毒10例,轮状病毒14例,巨细胞病毒1例。

1.2方法常规休息、抗病毒、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E及含镁极化液治疗。黄芪注射液每次1ml/kg加入10%GS液50ml静滴,每日1次,共2~4周。1,6-FDP150~250mg/(kg?d)每天1次静脉滴注,连用1~2周。重症病例,如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者13例加用丙种球蛋白2g/(kg?d)3~5天,并应用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治疗。

1.3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用药4周内主要症状消失,体征、检验指标恢复正常;好转:用药4周主要症状部分消失,体征、检验指标部分正常;未愈:用药4周后病情无明显改善。

1.4结果61例患者治愈,2例为重症者好转。

2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心肌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的疾病。目前认为主要由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和免疫损伤引起炎症,氧自由基、穿孔素及细胞凋亡也参与了发病[1]。本文63例中61例有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史,但病毒阳性率仅占39%,与病毒广、取样及检验方法有关,PCR可早期快速检出病毒,阳性率及特异性可显著提高。

血清CK、CK-MB广泛存在心肌细胞中。当心肌细胞受损4~8h后,CK-MB开始上升,12h达高峰,持续3天左右,CK-MB是心肌特有的酶,对心肌受损的早期诊断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cTnI是肌钙蛋白3个亚单位之一,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后弥散入细胞间质,较早进入血液中,对于心肌的微小损伤比其他心肌酶具备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诊断时间长[2]。抗心肌抗体对晚期心肌炎有意义。本文63例cTnI阳性率最高,CK-MB阳性患儿中44例为病程初期(1~5天)。因此,联合检查有助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黄芪的主要药理成分是黄芪总黄酮和黄芪皂苷,能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损伤及促进Na+-K+-ATP酶活性作用,使细胞内钙降低。黄芪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临床静滴黄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病毒性心肌炎有显著疗效[3]。

1,6-FDP结合含镁极化液疗效满意。FDP是糖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可作用于细胞膜,刺激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ATP浓度,促进K+内流,恢复细胞极化状态,促进细胞修复。对于重症患者加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可明显改善其症状[4]。

参考文献

[1]龙村,冯正义.体外循环灌注学,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24-625.

[2]宋宇.AM患者血清CK-MB蛋白浓度定量测定.江西医学检验,2000,18(3):160.

[3]兰,任明芬,刘建庄.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6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8):645.

[4]田杰.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8: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