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他乐克应用于急性心梗治疗23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1

倍他乐克应用于急性心梗治疗23例疗效观察

姚黎英

姚黎英(辽宁省鞍山市第三医院内科辽宁鞍山11400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0-0228-02

【摘要】目的观察倍他乐克对急性心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急性心梗患者随机分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倍他乐克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倍他乐克组于胸痛缓解、ST段恢复、心律失常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倍他乐克应用于急性心梗治疗可提高疗效。

【关键词】倍他乐克急性心梗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坏死。其住院死亡率为15%左右,多发生在第一周内,尤其在数小时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者,病死率很高。近年来许多临床试验已证实了β受体阻滞剂在AMI治疗中的安全有效性。早期应用能减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械应力,防止斑块破裂,缩小梗死面积,抑制左室重塑,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心律失常。倍他乐克是一种β1受体阻滞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抗心肌缺血和抗心绞痛的作用,以及降血压作用[1]。笔者应用倍他乐克于急性心梗治疗中,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凡符合下列病例者随机进入研究。(1)符合WHO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2)心率﹥60次/分。(3)动脉收缩压>100mmHg,无心源性休克。(4)无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24秒。(5)无左心功能不全。(6)无慢性阻塞性肺病。(7)起病24h内。(8)无β受体阻滞剂过敏。选符合条件病例共46例,年龄48—78岁,梗死部位为:前壁8例,广泛前壁6例,下壁12例,高侧壁6例,前间壁10例,前间壁+高侧壁4例。以上病例平均分为两组,两组平均年龄:治疗组62.8岁,对照组63.2岁。

1.2方法两组均因医疗条件及个人因素未采取冠脉介入治疗。常规治疗采用抗凝、溶栓及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卡托普利、阿托伐他汀及消心痛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倍他乐克,开始12.5mgBidpo,如无不良反应,继续使用,根据心率、血压等逐渐加大剂量至25mgBid,对于伴室性心律失常单用倍他乐克不满意者,加用可达龙,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治疗,有性心律失常者加用可达龙。

2结果

2.1两组用药2h胸痛缓解情况见表1。

表1两胸痛缓解组用药2h对比

注: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

2.2心律失常:治疗组原有17例,窦性1例,室性10例,室上性及室性伴室上性共6例,无心律失常者未发生心律失常。对照组:原18例,窦性1例,室性12例,室上性及室性伴室上性共5例。两组5天内ST段下降情况及心律失常恢复情况见表2。

表2两组5天内ST段下降情况对比及心律失常恢复对比

注: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P※<0.01)。

2.3治疗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亡率4.34%),对照组住院期间死亡3例(死亡率13.0%),两组死亡率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

3讨论

目前,对于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包括急性心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除PCI或溶栓、抗凝外,口服β受体阻滞剂仍是Ⅰ级推荐[2]。不到一半的ACS患者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积极的药物治疗在AMI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β受体阻滞剂口服剂应用比例的增高,患者的病死率进行性下降。正确合理的药物治疗不应被忽视,没有禁忌症的患者尽早使用β1受体阻滞剂对于改善预后同样重要。本文治疗组的胸痛缓解、ST段下降率、心律失常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口服β受体阻滞剂在AMI患者早期治疗中有重要价值,能降低AMI患者心律失常事件、心肌缺血事件、再梗死及猝死率。对无论是否实施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甚至急诊PCI治疗者,都应尽早应用β受体阻滞剂。当然,必须依据个体化。而倍他乐克是β受体阻滞剂中常用的药物,应用倍他乐克与常规用药联合治疗AMI可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减少病死率。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9-320.

[2]王建安,董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救治进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年8月第18卷第8期第7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