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1

关于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体会

刘东东

刘东东

(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中心310007)

【摘要】分析影响内镜消毒效果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内镜消毒工作,防止医院感染。

【关键词】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中图分类号】R47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366-02

内镜是近代医学史中一种重复性使用的精密检查器械,随着内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和内镜治疗的不断开展,检查例数猛增。如果清洗消毒不彻底,将导致医源性感染。由此引发了医务人员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对胃镜的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高度重视。

胃镜污染的微生物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肝炎病毒、幽门螺杆菌以及分枝杆菌等。在内镜操作中患者的粘液、血液等组织附着在内镜表面以及管道中,造成胃镜表面发黄、结晶、喷嘴堵塞等,导致消毒效果不合格。我院采用五槽法:

清洗1例患者检查后,应立即用纱布擦去胃镜外表面污物,放入清洗槽,在流动水下用纱布擦洗镜身,取下活检阀门,吸引器送气按钮,用清洗毛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吸引器管道,洗刷时两头见刷头;同时将操作部位清洗干净,取下各按钮、安装全管道灌洗器,在清洗槽中浸泡冲洗2min。清洗纱布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方式,清洗刷使用后一用一消毒。

酶洗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ml稀释于第二个槽内,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附件及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3~5min,放入第三个槽中,用大量清水冲洗干净后置于第四个槽中。

消毒采用酸化水加盖浸泡消毒。胃镜和附件浸泡10min。

冲洗内镜消毒后更换手套,将内镜置入冲洗槽,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的外表面,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各孔道。将胃镜放入工作台上,用消毒后的干毛巾擦干内镜外表面,将各孔道的水分用气枪吹干,安好清洗消毒后的按钮。

其他注水瓶和连接管采用5%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min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冲尽残留消毒液,干燥后备用。注水瓶内的无菌水每天更换;灭菌后的附件按无菌物品存放;储镜柜每周清洁消毒1次;每天诊疗工作结束后,用75%乙醇将内镜及管道冲洗,干燥后存放柜内,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后浸泡5%有效氯消毒剂30min;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清洗后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每天诊疗工作前对内镜再次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20min,冲洗干燥后备用。每天保持环境清洁,工作结束后进行清扫和终末消毒,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40min/d。

加强职业防护内镜医务人员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诊疗清洗消毒时,除穿工作服,还应穿防渗透围裙、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橡胶手套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区域与检查区域分开,保证消毒区域通风良好。实行标准预防,要把所有被检者都看作是感染源,每例患者检查后的器械都要充分清洗,彻底消毒。

加强内镜质量控制与管理坚持日常监督与定期监测相结合,完善各种监督监测措施。每天定时用化学试纸监测酸化水和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及时更换不合格的消毒液,以确保有效消毒浓度,并做好记录。由感染管理科对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登记,内镜室每月进行一次空气采样监测。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规范操作程序使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轨道,内镜清洗消毒或灭菌操作程序的严格执行,提高了消毒质量。

我院通过采取以上有效措施,切实落实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提高了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和诊疗安全。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是极其重要的,如不严格执行可引起某些疾病的交叉感染。实验证明,内镜检查是医源性感染的潜在因素,据报道,内镜检查引起的感染率约为0.8%,故加强内镜消毒与管理对于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尤为重要。在内镜诊疗过程中,必须强化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切实地做好清洗消毒工作。内镜的洗消问题始终是值得广大内镜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今后将不断强化此项工作,以预防和杜绝由内镜诊疗所造成的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姚伟,邢玉斌,贾宁.内镜清洗消毒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5):564-565.

[2]朱会英,曹洪涛,阮晓红,等.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3):307-309.

[3]沈元,王荷生,孙燕萍.无锡市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53-55.

[4]张瑞明,程新莉,钱志云.多酶清洗剂去热原效果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