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事大情怀——评《兵家列传》的得与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小家事大情怀——评《兵家列传》的得与失

蒲伟

(绵阳师范学院,621000)

摘要:在《兵家列传》中,文清丽通过串讲一个个小故事,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伟大情怀给读者展现出来。综观全篇,有很多亮点,比如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同时善于挖掘人物的现实意义,更难得的是侧重于写时间的历史和味道。但是也暴露一些不足,比如主观色彩过于浓重。本文就其得与失的两个方面做一个简要的评析。

关键词:《兵家列传》;得与失;现实意义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今天,不是1894,而是2018,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过去,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如今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伟大梦想的前程,是离不开强军梦的实践的。强军文化,就是要锻炼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军人。在《兵家列传》的作者文清丽的笔下,那些遗留在历史博物馆里的故事,显得格外的温情脉脉。它离开了战场硝烟的直面,将视线转移到了硝烟的背后,以及新时期军人的家风风貌,读来让人感到十分温暖与亲切。

《兵家列传》以“我”写家族中有当兵经历的人为线,将一个个鲜为人知且感人至深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写出了新旧时期“我”的家族中,各种“兵”的历史和现状,组合成了一幅兵家家谱画卷,展现出了浓浓的人情味儿,其中既有成就非凡的,又有平凡至伟的。一个个小故事,一段段小感动,却流露出撼动读者心灵的大情怀!该小说载于《人民文学》杂志2018年第八期,其中有很多亮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得读者迅速进入“我”这个角色之中,便于情感的抒发。整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杂乱无章,读者也可以直接体会作者写这篇小说的心情和思绪。该小说将“我”的家族中有当兵经历的故事串联起来,尽管时间跨度很大,然而作者巧妙地利用亲情这个“关键词”,将新旧时期的几代人的故事完美地衔接起来,如此一来,使得小说更具真实性,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二是淡淡的感伤,悠悠的情怀。作者笔下的大、大哥、二哥以及“我”等人物,有的是70年前的兵,有的是已经退休的兵,就连“我”自己都临近退休了。几十年的兵营生活,弹指一挥间。但是,往昔岁月所留下的美好记忆,总让人感到深深的不舍。人总是怀旧的,尤其是对往事有深切感怀的。小说中,“我”、大哥、二哥和大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依次讲诉着自己的特别的故事,这既是对往事的追忆和怀念,也是对美好往事的消逝而散发出来的淡淡的感伤。在“我”的笔下,这种浸润人心的感动,却也折射出了深深的情怀。读者也从视觉的量变,达到了内心深处的质变,实现了小说情感表达的飞跃。

三是善于挖掘人物的现实意义。小说第一次提及“我”要为大哥和二哥写书的时候,就表明了自己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铭记大哥和二哥戎马一生的风光伟绩,另一方面是为了树立榜样,弘扬家风。综合看来,后者才是“我”写书的最终目的。小说中也时不时很巧妙地将这种目的糅进人物的对话中,例如“大堂姐笑着说,哥,姐,你看,大没家法,当家就要有家长的微风,大爹有家法,把你们培养得一个个不是将军就是作家、局长。”从这可以看出,“我”对家风家训是十分上心的。同时,“我”也并没有刻意回避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而是直面现实,使得人物的现实意义更加鲜明,小说读起来也更具真实性和故事性。

四是情感的无比细腻。该小说没有气吞山河的气势,也没有你情我浓的缠绵悱恻,它只是一种人之常情的揭示与表达。小说中,大向我们借两万块钱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做嘴唇修复手术,也不是为了那个所谓的相好,他只是想为“我”的大伯修一座坟,立一块碑而已。“我”也一直没有揭开有关大伯的这层神秘面纱,而是刻意隐藏着,直到最后改嫁的大妈的女儿的出现,这才一一为读者解开谜底,让人眼前一亮,最终恍然大悟。由此,大对大伯的情意也跃然纸上,给人以深深的感动。“我”十分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细微之处,并将其巧妙地安排,可见“我”的良苦用心。

五是体现了一种自我救赎的意识和思考。“讲故事”本身就是对过去的回忆,然而往事也并不是完全的不堪回首,因为那里有爱和温情,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怀,这种情怀往往都是渺小的。大因为大伯被抓壮丁去参战而生死不明的事耿耿于怀,这种愧疚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对大伯本身,一是对“我”的父亲。几十年的时间里,大一直放不下,终于在一大家子回来看他的时候,同时也是他感觉自己身体快不行的时候,完成了夙愿——为他的大哥修了坟,立了碑,这便是他对往事的释怀,对于他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的救赎。“我”这样写,既是对大的敬重,也饱含了自己对此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六是虽未避开历史与政治的关联,但是“我”更加侧重于写时间的历史和味道。一方面没有对当年的历史事件做过分的纠缠与埋怨,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展现新旧时期迷漫于空气中的不同气味、不同氛围、不同感受,“我”努力表现的是新旧时期中特定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于是“我”笔下的历史与人物都是那样平凡、真切,给人以亲切感。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亮点,对我们写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尽管《兵家列传》有着很多闪亮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物的刻画和心理的描写显得十分粗疏,这也是该小说最大的不足。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然而综观该小说,除了对大、大哥和二哥有一些刻画(甚至只是头发、肚子和眼睛的描写)以外,其他人物也就是以一个人名出现罢了。这样的写法,让关键人物显得太空洞,不够生动形象,在读者看来许多人物也只是一个空壳,仅仅是为了情节的发展需要而塑造的,没有血更没有肉。在心理描写上,绝大多数出现在我们去看望大的时候,在小说的其余地方,实在是难以寻见。没有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抒情很艰涩,让人感觉该小说不丰满,也就是说分量不足。

二是突兀的结尾。小说写到“我要带她去见大,客人执意婉拒。”时,似乎这背后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谈,比如“我”大妈和大伯的事儿。然而文章竟然一下子就没有了下话,直接就写到了“回家的车上”,“我”的儿子也要求把自己写进书里,在这里确有刻意安排这段情节的嫌疑,让人感到很诧异,摸不着头脑,显得太唐突了,也使得该小说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大打折扣。

三是主观色彩过于浓重。虽然说第一人称有很多好处,但是“我”在叙述人物或者情节时,喜欢赋予自身的主观感受,比如“我怕他的话引起嫂子和四哥的伤心,想制止”、“除了门楣上那块‘光荣军属’的牌子,一切都寡淡得很。”等等,这样写的确十分容易感染读者,使得读者可以直面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有时这种有些直白的表达方式,让人读来有些不适甚至是反感。

总而言之,该小说瑕不掩瑜,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特别是第六个亮点。当然,在某些不足的地方,我们也应该注意。对该小说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为我所用。

作者简介:蒲伟,绵阳师范学院2016级本科生,倾向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