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钢铁企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3

我国主要钢铁企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

谭微/

谭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商学院

【摘要】通过收集2011年中国40家主要钢铁企业的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了国内钢铁企业的规模经济性,结果得出我国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性并不明显且民营钢铁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更具有规模效益,中小型钢铁企业相对于大型特大型企业更具有规模效益,并对原因进行了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规模经济;数据包络分析;钢铁企业

我国作为钢铁生产的大国,1952年我国生产的钢材成品仅为106万吨,到1978年为2208万吨,2010年已经达到80276.58万吨。然而,中国钢铁企业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规模的经济性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目前国内对于钢铁企业规模经济的研究比较多,于淞楠(2004)收集了5年来中国钢铁企业的数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验证在中国钢铁企业中确实存在规模经济性。有些经济学文献采用生产函数的方法来分析企业的规模经济性,但生产函数法要求市场是充分竞争的,而且只能针对单产出变量来分析。为了能更全面地测度企业的规模经济性,更多的学者运用DEA模型的研究方法。郝清民(2002)年运用DEA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大型钢铁企业与发达国家钢铁企业规模经济的相对有效性,认为我国的大型刚铁企业不仅是DEA无效的而且是规模效益递减的。但在经过十年的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后该结果是否正确还待商榷。杨家兵、吴利华(2006)采用2003-2004年数据与DEA方法对23家钢铁工业上市公司的效率进行测度,并根据测度的结果分析上市公司规模效率、技术进步、生产率指标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其计量结果与所得结论缺乏逻辑联系。本文采用了2011年数据对中国40家大型钢铁企业进行了DEA检测,分析我国钢铁企业规模经济的相对有效性。

一、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由1978年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等学者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他们的第一个模型被命名为CCR模型,1984年R.D.Banker,A.Charnes和W.W.Cooper给出了一个被称为BCC的模型。DEA适合于具有多输入多输出指标的决策单元(DMU)的相对性评价,并且输入与输出指标的单位可以不统一。

本文主要介绍DEA模型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CCR模型用来分析规模效益相对有效性,BCC模型用来探讨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规模报酬等问题。BBC模型是CCR模型加以修正后发展的来的。

(一)CCR模型

假设有个被评价的同类部分,称为决策单元DMU,每个决策单元均有投入变量和个产出变量。如下,其中表示第个DMU对第种输入的投入量,>0;表示第个DMU对第种输出的产出量,>0;表示第i种输入的一种度量(或称“权”);表示第r中输出的一种度量(或称“权”),。,为已知数据,可以根据历史资料得到,,为变量。

(二)BCC模型

BCC模型将CCR模型原来假设固定规模报酬(CRS)的生产可能集合限制,放松为变动规模报酬(VRS),这样就可以衡量DMU的纯技术效率(PureTechnicalEfficiency,PTE)。BCC模型将CCR模型所求算的效率值,分解成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ScaleEfficiency,SE),以了解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或是规模效率。DMU的规模效率值(ScaleEfficiency,SE)等于CCR模型的效率值(综合效率值TE)除以BCC模型的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即

二、DEA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DEA方法能够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情况,综合考虑后,选取资产总额,职工人数作为输入指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作为输出指标。由于固定资本数据缺乏,考虑到流动资本也是重要的投入要素,我们采用资产总额作为输入指标之一,资产总额(x1)是企业的资产总指标,是企业经营的基础,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率;职工数量(x2),职工是企业利益的创造者,职工的数量也能反映出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营业收入(y1)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还能反应公司的发展潜力,净利润(y2)是衡量公司效益的重要指标。

(二)数据说明

DEA方法测算的是相对效率而非绝对效率,如果要真实地反映产业中不同企业之间的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情况,需要尽可能地包括所有的企业,但是考虑到数据统计的困难,我们从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中获取了40家钢铁企业的数据作为基础。考虑到使用DEA方法使用的有效性,我们排除了三家主要的钢铁企业,它们是首钢总公司、鞍山钢铁和安阳钢铁,因为这三家钢铁企业2011年出现了亏损,净利润为负,数据为负会给DEA的检测结果的得出带来困难,所以在收集数据时我们剔除了这三家企业。数据的不完备性也是本文存在不足的地方。我国钢铁企业数据如下:

表1:国内40家钢铁企业相关数据

资料来源:2012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

(三)结果的归纳

如表2,各批规模有效公司的排序可按表中规模效率指数即的大小,但仅用第一次评价值1的大小来对有效性进行排序是不确切的。为了更好地将各钢铁企业的规模效率进行排序,采取了分批检测的方法,值为1即为DEA有效,第一次检测为1的企业在下一次检测时不予以考虑,对余下的DEA无效的企业视为第二批企业,再次进行DEA检测。第二次2为1的企业相对有效将不纳入第三批企业检测,按这样的方式总共进行四次检测,下的n代表第n批的检测值,后的“+”代表规模收益递增,“-”代表规模收益递减。

表2:DEA检测结果

(1)在首批DEA结果中,40家钢铁企业只有天津钢管、河北津西、江苏新长江等8家钢铁企业各项效率均为1,相对来说生产处于最优状态。而在这DEA有效的8家企业中只有天津钢管一家是国有企业,其余七家均为民营企业。在32家DEA无效的钢铁企业中,有8家纯技术效率指数为1,说明这些企业技术已经没有提升的余地了,但这些企业多为规模收益递减的企业,其中包括宝钢、江苏沙钢、南京钢铁、包钢等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说明这些企业当前的规模偏大。40家企业中除了8家企业处于最优生产规模状态,还有包括日照钢铁、四川省川威、唐山瑞丰等10家企业是出于规模收益递增的,这些企业多为民营企业,无论是从资产总额,职工人数还是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方面,都远远少于国有企业,这说明对于这10家企业来说,当前的生产规模偏小,扩大生产规模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而且这些企业的纯技术效率都偏低,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2)在不考虑首批有效的企业后的第二批企业中,天津天钢、南京钢铁、杭州钢铁、包头钢铁等7家钢铁公司是相对规模有效的,2均为1。宝钢、钢铁公司河北钢铁、武汉钢铁、江苏沙钢等著名钢铁公司在第二批检测中仍然是相对无效的,而且是规模收益递减的,而在首批规模收益递减的江西萍钢、中天钢铁、天津冶金在第二批中是规模收益相对递增的。

(3)第三批DEA有效的企业有宝钢、江苏沙钢、新兴际华、天津冶金等8家钢铁企业。日照钢铁、陕西东岭、福建省三钢、昆明钢铁、四川德胜集团5家钢铁企业是规模收益递增的。

(4)在第四批钢铁企业中,北京建龙重工、日照钢铁、青岛钢铁、昆明钢铁、四川德胜集团5家钢铁企业是DEA有效的,其余剩下的企业均为无效的,其中,新余钢铁、昆明钢铁、江西萍钢、福建省三钢是规模收益递增的。

三、原因及结论

从第三部分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造成我国钢铁企业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违规新建产能项目的不断增加导致产能过剩。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9亿吨左右,而2005年以来开工建设的3.57亿吨的产能中,未按规定取得国家核准的占79%。二是大型钢铁企业规模过大,规模过于庞大,造成企业人员冗余,生产效率低下。三是钢铁企业集中度不高,集约化经营不突出。在2010年,我国钢铁业相继出现了多起重大兼并重组事件,对集中度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钢铁企业的集中度有提升,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前十家企业的粗钢产量集中度达到48.63%,比2009年提高5.14个百分点。但与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相比,我国钢铁工业目前仍呈现大产业、小企业的局面,钢铁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在提高集中度的基础上,钢铁企业应该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有集约化经营才有规模效益。

总的来说,我国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性并不明显,大型的国有钢铁企业相比于民营企业来说相对缺乏效率,民营企业中有较多数是接近于规模有效的。大型的钢铁企业相对于中小型的企业并不具备效率优势。更多的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规模收益递减的,而中小型企业中多数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要想实现规模经济化,中国的钢铁企业必须走集约化的道路,通过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使得人财物要素的投入密集而集约,从而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50.

[2]郝清民,张兆江.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有效性研究[J].钢铁研究,2003,31(3):1-3.

[3]吴玉华.DEA方法与生产函数比较[J].系统工程.1995(3):15-19.

[4]周莹莹,刘传哲.基于DEA模型的钢铁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z1):71-75.

[5]赵苏.基于DEA模型的国内上市钢铁企业效率研究[J].现代商业,2011,(15):162-163.

[6]郝清民,孙利红.我国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有效性分析[J].天津冶金,2002,(6):3-5.

[7]赵国杰,郝清民.中国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性的数据包络分析[J].钢铁,2003,38(2):72-74.

[8]于淞楠.中国重点钢铁企业的规模经济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5):625-628.

[9]焦国华,江飞涛,陈舸.中国钢铁企业的相对效率与规模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37-44.

[10]王亚.我国钢铁主营业上市公司生产效率分析——基于DEA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

[11]杨家兵,吴利华.基于DEA的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效率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2):90-93.

[12]BankerR.D.EstimatingMostProductiveScaleSizeUsingDataEnvelopmentAnalysi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sResearch,1984,(17):35-44.

[13]CharnesA.,CooperW.W,RhodesE.MeasuringtheEfficiencyofDecisionMakingunit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978,(2):429-444.

注释:

①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②生产函数指一定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与所能生产的最大生产量之间的关系。用L(劳动)和K(资本)表示两种投入要素,生产函数可以用以下数学模型表示:Q=f(L,K)。

③纯技术效率反应在给定投入下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规模效率反应是否在最合适的投资规模下进行经营。

④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属于第一批企业的评价值,1,2,3,4分别是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企业的规模效率值。

⑤参见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20813/986416.html

⑥参见全球分析网建材冶金课题组数据整理http://zx.qqfx.com.cn/news/104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