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减轻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体会

黄玲玲

黄玲玲(浙江苍南县第二人民医院骨科325802)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320-0

【摘要】目的探讨减轻骨科患者疼痛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147例骨科疼痛患者进行一般护理、专科护理以及药物护理相结合的护理干预,加强心理护理,同时通过药物来减轻疼痛。结果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关键词】骨科患者疼痛护理措施

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又是许多骨科疾患的后发症状,特别是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无一例外都会出现疼痛的症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的第五体征而日益受到重视。疼痛不仅会给患者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其精神、心理以及体质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骨科患者属于肢体生理功能上的损伤,因此解除疼痛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病人的疼痛信息,积极、准确地评估及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减轻病人痛苦,减轻其对机体的有害影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一资料与方法

2骨科病房2009年4-10月共收治患者147例,其中男性94例,女性53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为52.40+11.12岁。其中25例上肢骨骨折合并全身软组织损伤,24例股骨颈骨折,19例胫腓骨骨折,18例肱骨骨折,17例尺骨骨折,14例腰椎骨折,12例髌骨骨折和10例盆骨骨折以及8例锁骨骨折,所有患者经过细心地治疗和护理后,疼痛症状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二骨科患者疼痛护理

(一)一般护理

首先,询问病史。多与病人进行交谈,了解患者以往的情况,如有无疼痛的病史,仔细询问患者过去对疾病的耐受性程度,提供一些针对患者疼痛的缓解预防措施。同时要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识,如疼痛产生的原因、特点、规律以及他人对疼痛的经验,这样通过对患者贴心的交谈,不但可以使得患者演绎的情感得到释放,而且可以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更清楚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减轻其心理负担,更重要的是患者在通过平等的双向沟通中获得被尊重、理解和关怀的满足感,也是战胜疼痛的强大精神支持和动力。

其次,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氛围,病房要整洁、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好,用电视娱乐节目或者音乐开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护士在巡房时,要做到“四轻”,即走路轻、说话轻、推门轻以及操作轻。请同病房的病友及家属配合,尽量减少病区内的嘈杂音,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因为失眠会加重患者的疼痛感。

第三,分散患者注意力。对于术后患者需采取分散注意的方法来缓解或者减轻疼痛,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如果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人为的刺激上,如听音乐就能起到刺激和分散注意力的作用,达到镇痛以及放松的效果,使患者“忽视”疼痛感觉,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从而忘记手术造成的疼痛。

第四,自我放松与按摩相结合。一方面护士可以引导患者做一些如叹气、打哈欠、腹式呼吸、用衣物支撑手术切口等动作,阻断患者因紧张而牵动骨骼肌或张力性切口产生的疼痛反应,从而减轻患者的疲劳和体力消耗。另一方面,家属可以通过局部按摩来增加活动量,最大程度地减轻术后患肢疼痛。

最后,加强心理护理。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及心理反应,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接触的人少、说话少,对自身的病情只靠单方面的猜测和怀疑,从而影响了术后的康复效果。因此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详细讲解针对患者自身情况的骨科相关知识,如介绍手术方式和术后可能会出现伤口痛、患肢痛等问题,使患者术后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减轻忧虑,增强其自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的人格,理解并相信患者的痛苦,使患者获得信任感、依赖感以及安全感,消除其对疼痛的恐惧、焦虑,从而增加患者自己抑制疼痛的效应。

(二)专科护理

首先,早期复位与固定。骨科初期往往局部疼痛非常明显,尤其是活动时会更严重。合理的制动不但能有效减轻疼痛,还能减少骨折局部软组织的损伤。因此对骨折患者要尽可能早的进行复位以及固定,护理时应妥善保护骨折的部位,避免粗暴移动,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前提下,尽量给予舒适的体位。

其次,及时解除疼痛。对于创伤性疼痛,骨折后要注意保护患肢,减轻疼痛。对于炎症性疼痛,要通过有效的抗生素来控制感染,有肿胀时及时切开排脓并冲洗;而对于急性缺血性疼痛,要立即除去导致缺血的原因,如除去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敷料,解除动脉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状况。针对神经疼痛,对于不同病因来选择手术、牵引或按摩,应辅以消炎药物及理疗,从而消除局部组织炎症、水肿,解除神经压迫。

第三,采用冰、热敷。用冰袋冷敷可以使骨折早期患者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和出血现象,同时通过抑制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来减轻疼痛。急性期过后采用热敷、辐射灯照射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解除神经末梢的压力,使肌肉韧带松弛,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第四,对于截肢患者,术后疼痛剧烈时,一般给予较强的止痛药。由于截肢患者常有患肢痛,因此应向患者耐心解释这种疼痛会逐渐消失,并且经常注视肢体残端,强化肢体已不存在这个事实,有助于消除疼痛。

最后,绷带或石膏固定。患者疼痛时,不能盲目地使用止痛药,而是要观察患肢肿胀程度、肢体的感觉及血运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适当松解石膏,更换绷带或者石膏。

(三)用药护理

对于疼痛的患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止痛药,同时配以镇静药物效果会更佳。

第一,用药方式。常用的药物分为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三类。剧烈疼痛时多使用静脉注射。目前,唯一的一种阿片类止痛药透皮贴剂是芬太尼透皮贴剂,运用比较广泛,该贴剂通过皮肤吸收起效,每片贴剂止痛时间长达72小时,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除此之外,硬膜外镇痛泵也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第二,用药剂量。对于用药的剂量要根据药物的吸收、代谢速度因人而异。因此在用药特别是第1次用药时,要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从而确定用药剂量。

第三,用药时间。如对于疼痛明显且清楚原因的骨折后疼痛,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尽量早用止痛药,而不是等到疼痛时再给药,这样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疼痛,达到止痛的目的。

第四,用药反应。常用的止痛镇静药,如杜冷丁、非那根等不但有抑制呼吸的作用,而且会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因此在用药期间不但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面色等体征,而且要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及深度,防止低血压及呼吸抑制的发生。

三结果

根据不同患者的护理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传授护理知识,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性功能锻炼,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充分发挥了患者的潜能,为早日康复创造了条件。对骨科病人进行常规护理、专科护理以及药物等方面的有效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疼痛感,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同时配合药物止痛,是最有效的减轻疼痛的方法,这为患者术后的恢复及心理生理状态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对147例患者进行疼痛护理的相关性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加强对患者的疼痛护理,了解患者产生疼痛的原理及相关性,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治疗服务。作为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病人关照以及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对提高骨科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邹恂.护理程序入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21.

[2]罗孝贞.术前访视对骨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生理影响[J].中医正骨,2009,21(9):85.

[3]张红梅.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96例护理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2009,15(1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