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牧民对肝包虫疾病的认知和行为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高原牧民对肝包虫疾病的认知和行为评价

赵海蓉

赵海蓉(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青海西宁810007)

【中图分类号】R32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8-0127-02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高原牧民对肝包虫疾病的认知情况和行为方式,探讨健康教育在高原牧民中的重要性。方法通过研究对象自愿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对1600名高原牧民进行调查了解,共收回有效问卷1577份;将所有牧民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和中年组,并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青年组在疾病认知和应对疾病的行为方式方面均较中年组好,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的认知水平和应对行为方式均偏低,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需要进行健康教育来指导其正确认识疾病,预防疾病。结论高原牧民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而导致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较低的文化素质,在认知和行为方式改变方面还需制定合适的健康教育计划来改善。

【关键词】高原牧民肝包虫认知行为评价

包虫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囊肿性病变,可寄生在各个器官,它因囊肿在人或动物体内的压迫位置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1]。肝包虫疾病又叫肝棘球蚴病,主要是由于棘球绦幼虫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肝脏中而引起,约占包虫疾病的80%左右。在我国西北的高原畜牧区中较为流行,其中以藏族牧民居多。我们从2004年10月至2010年5月间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原牧区1600名牧民进行了肝包虫疾病认知和行为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高原牧区1600名牧民,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9岁。其中,40岁以下(青年组)1130人,40岁以上(中年组)470人。其中男989人,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40岁,40岁以下(青年组)738人,40岁以上(中年组)251人;女611人,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8岁,40岁以下(青年组)432人,40岁以上(中年组)179人。所有研究对象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317人,文盲及语言不通、沟通困难1283人。所有调查对象均出于自愿,且不存在认知障碍、无法沟通交流者。吸烟1145例;饮酒1246例。

1.2方法由临床医师、大学教授和护理人员共10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后编制出调查问卷,并认真核对题目与内容。采用已设计出的调查问卷对所有对象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1589份,其中12份无效,有效回收率为98.6%。据受试对象的年龄,将调查问卷分为青年组和中年组,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分析运用Excel建立调查结果数据库,并采用SPSS13.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认为P<0.05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高原牧民对肝包虫疾病的认知情况

对高原牧民肝包虫疾病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认知情况内容中的每个问题中年组回答否的几率均高于青年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高原牧民对肝包虫疾病的认知情况(n,%)

注:*与青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高原牧民应对肝包虫疾病时的行为见表2。

表2高原牧民应对肝包虫疾病时的行为分析(n,%)

注:*与青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3.1高原牧民对肝包虫疾病的认知情况高原牧民中之所以存在高的肝包虫疾病发生率,是由于他们特殊的饮食习惯易使其误食携带棘球绦幼虫的食物。因此,在肝包虫疾病的多发区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且值得重视的事情。本文通过调查高原牧区牧民以游牧方式居住的人群对肝包虫疾病的认知情况来了解适合该地区牧民的宣教方式和内容,提高牧民的防病意识。本文结果显示,虽然青年组对肝包虫疾病的认知情况远远高于中年组,但是整体上认知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与牧区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牧区人民的文化涵养也有待逐步提高,从而能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肝包虫疾病及其他常见多发病的预防与诊治。

3.2高原牧民应对肝包虫疾病时的行为

健康教育对影响和改变牧民生活方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适合藏族牧民特点的健康教育方式可以指导其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健康教育中注意个人卫生和改变饮食结构是有效预防肝包虫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注意卫生防护、与牲畜居住在同一环境的情况,很容易使寄生虫传播。保持个人卫生就能较少寄生虫感染的机会,降低肝包虫疾病的发生率。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一个重要保障。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结构和正常的作息习惯。

3.3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省海拔高,地域宽阔,许多地区交通不便;牧民长期以游牧方式生活,居住地分散;经济不发达,文化水平低,对医学卫生的了解极少,严重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在此特殊环境下,高原牧民形成了不健康的作息习惯,从而导致了寄生虫病的多发。肝包虫病目前也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因起病缓、病程长、就诊晚等原因而常常造成重症且伴随并发症。在对肝包虫疾病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后,发现肝包囊虫形态较大甚至已经导致肝脏和脾脏变形。这是由于包囊虫的毒素作用和占位效应而导致的肝脾肿大。包虫疾病引发的并发症有感染、梗阻性黄疽、胆瘘等。这些并发症的存在是由于肝包虫囊肿对肝、脾、胆道有压迫和侵蚀的作用。肝包虫疾病病还存在迁移特性,可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2]。

肝包虫疾病的蔓延严重影响着牧民的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可以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引起肝包虫病的不良生活习惯有饭前不洗手,食生肉;常吃过热、过酸类、膏脂类食物;长期酗酒等。合并病毒感染也可导致肝包疾病的发病。目前对于包虫病的治疗,除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外,选用药物治疗也是主要方法。除了在发病后配合积极的治疗外,对牧民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政策也非常必要。本文通过了解高原牧民对肝包虫疾病的认知和行为,同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可以更好地指导牧区人民防治肝包虫病,普及包虫病相关知识,提高牧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群众预防疾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洁夫.肝包虫病.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5-1122.

[2]陈俊文,王芳.肝包囊虫病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7):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