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野及其启示向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野及其启示向蒙

向蒙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200

摘要:二十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正是在对时代主题的理解、社会主义实现方式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马克思主义的分野。随之,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从欧洲走向世界。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争论以及由争论所引起的马克思主义的分野,对于认识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分野

从唯物史观来讲,社会主义必然将代替资本主义。依照这一基本原理,实现社会主义就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暴力革命,一是通过和平过渡。面对资本主义新变化所提出的时代课题,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现实相结合时,就社会主义实现方式问题引发了理论论争。

一、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分野的历史背景

二十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给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东西方社会主义运动也出现了许多的新情况。这就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探索社会主义的实现方式提出了挑战。

一是,欧洲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基本矛盾的缓和。新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了对内垄断、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阶段。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工人阶级内部结构产生了分化,这使得工人阶级的联合行动既难以管理又难以组织,工人运动开始走向低潮。另一方面,政治上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趋于完善,工人阶级合法的议会斗争也使得改良主义滋长。二是,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革命形势高涨。东方顽固的专制统治和落后的经济社会,从根本上扼杀了工人阶级通过议会斗争、罢工集会等合法手段进行社会变革的意愿,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历时无数次证明,反动的势力越是强大,改良的呼声就越是渴望,革命的激情就越是高涨。

二、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历史分野的流派

二十世纪初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运动最终在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所带来的东西方经济社会结构的差异下出现理论争论与实践分歧。基于此,在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内部三种理论的交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民主社会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分野,最终导致了第二国际的瓦解。

(一)走议会道路的伯恩施坦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排斥社会改良活动,但是坚决反对放弃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幻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通过议会改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伯恩施坦就是将社会改良当作唯一手段的理论家。

一是,伯恩施坦提出资本主义“适应论”,否认资本主义的总崩溃。他认为,世界市场、垄断组织和信用制度的不断强大,使得普遍营业危机基本不可能发生的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结构得到高度分化,阶级关系得到缓和。伯恩施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重视的,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的固有的矛盾。

二是,宣扬议会斗争,主张和平进入社会主义。伯恩施坦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是:其一,在资本主义一定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其二,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基础上工人阶级政党进行政治统治。他认为民主是争取社会主义的手段,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形式,而且是社会主义目标,于是就利用一切合法手段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局限在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框框里。同时,伯恩施坦期望社会民主党通过以议会斗争为主的和平渐进策略实现社会主义。伯恩施坦从社会改良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全盘的“修正”,开启了对西欧实现社会主义方式的探索,对战后资本主义的繁荣和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中派”的考茨基主义

基于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考茨基开始了对新时代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方式问题的深入思考。总体说来,考茨基是在批判伯恩施坦主义和同卢森堡等论战过程中,提出了他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和与德国现实相适应的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

一是,周期性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崩溃论”无可避免。考茨基认为,经济繁荣使得工人阶级的状况得到了改善,阶级矛盾看似日益缓和,但实质上已经产生了重新导致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的因素。此外,针对伯恩施坦主义所指明的中间阶层的扩大化的模糊结论,考茨基认为,帝国主义政策将使得无产阶级处于更加孤立化境地,无产阶级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扩展自己的政治力量,这可能成为无产阶级加速政治发展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支点。

二是,有条件地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重视阶级斗争的和平形式。一方面,考茨基认为终极对抗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遏制的。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用社会主义来替代资本主义才能取得解放。但是,另一方面,考茨基坚持认为,将来的革命形式将完全不同于以前的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是指无产阶级在充分民主制度下实行的多数统治,在德国实现完全的民主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之一。考茨基由此开始转向社会改良主义。

(三)“左派”的卢森堡的革命主义

卢森堡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判断、对社会主义实现方式的探索和民主问题的理解是其思想与第二国际理论家截然不同的重要缘由。

一是,资本主义必将崩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可避免。卢森堡认为,伴随着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性的日益增强,它所采取的垄断形式实质是对社会主义的逐渐疏远,阶级对立、劳资矛盾的情况发展到了最高点。在政治关系上,民主虽有所发展,但是所采取的议会民主的形式并不能使得阶级对立、阶级统治被废除。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使得无产阶级必须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合理内核从资本主义外壳中解剖出来,因此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避免的。

二是,社会改良与社会革命相互补充、群众罢工和党的领导相结合。改良与革命不可分割、相互补充,这是卢森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无产阶级斗争的一般原则。为社会改良而斗争是手段,社会革命是目的。同时,卢森堡指出,社会主义的实现是党的领导和群众罢工运动相互结合的产物。党应当领导工人阶级尽早采取行动夺取政权,无产阶级对国家政权的进攻,是迎接最后胜利的时机到来和决定这个时机的重要历史因素。

三、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历史分野的启示

社会主义的实现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社会发展运动,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基础和依托的一种运动。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积累着社会主义的新因素;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朝着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的方向迈进。因此,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实现社会主义方式的论争仍然是渗透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思想资源和宝贵财富。

一方面,要立足实际把握变化,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密切关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探索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方式;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最终,资本主义矛盾的总爆发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彻底崩溃将只是时间的问题,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另一方面,要立足国情尊重差异,创新社会主义事业探索方式。无论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只有结合时代背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才能在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取得成就。与此同时,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借鉴,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和道路实现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

[1]柯希进.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欧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第二国际的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著,殷叙彝译:《社会主义的前提与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三联书店,1965.

[3]〔德〕爱德华•伯恩施坦著,马元德译:《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东方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向蒙(1993—),女,汉族,河南三门峡,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