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2

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策略研究

李晓蕾

李晓蕾(宁波大红鹰学院)

摘要:金融危机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从社会和自身两方面研究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在经济危机下,高校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就业的举措和方法,以及学生自身如何调整心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危机制约因素策略

0引言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一片暗淡。在这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下,国内外企业或多或少面临了种种困难,不少公司纷纷缩减开支,降低成本开销,而人力资源便成了企业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纷纷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中企业则选择了一定幅度的减少招聘人数。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1]。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研究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并提出在经济危机下,高校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就业的方法,以及学生自身如何调整,积极应对的策略。

1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总体上看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呈现如下特点:

1.1总体就业率不高。据国家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到70%,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仅为68%[2]。

1.2热门专业遇冷,冷门专业就业前景一片良好。金融风暴过后,金融专业、建筑专业、通讯专业、计算机专业、电气工程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国际关系专业、法律专业、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专业被列入了就业困难的十大专业,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毕业生争相填报的热门专业,相反,冷门专业,如化工、材料、机械、自动化专、地质、气象等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反而十分抢手。

1.3毕业生就业呈现地域性不均衡特点。由于地域经济发掌的不平衡,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到大中型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就业,据数据显示,2009年毕业生东部地区吸纳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0%,而西部则不足20%。

1.4高校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低。其中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三方面。

1.5毕业生主动待业呈现上升趋势。不少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在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之前,主动选择待业。

1.6学生自主创业旁观者居多,参与者少。自2008年以来,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部分高校也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尽管有国家和学校提供的政策等支持和扶持,但大学生自主创业热情仍然不高。

1.7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受到青睐。单位在考核毕业生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心理素质过硬,动手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具有较大竞争力和吸引力。

2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在经济危机下,分析以上大学生就业现状所呈现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其归结为以下两方面,即社会大环境因素和毕业生自身因素。

2.1社会因素

2.1.1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应届毕业生加上未就业的往届生、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形成了庞大的待业队伍,而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不少企业停产、减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骤减,社会就业岗位的总体需求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呈现缩减态势,出现了供大于求的供需结构矛盾,社会劳动力明显过剩,导致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

2.1.2近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无法立刻改变,高校部分专业由于前几年就业情况较好,连续几年扩招,这直接导致了包括工商管理、医学、计算机等专业在内的较多热门专业就业难。

2.1.3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相对的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受经济不平衡因素影响,我国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就业,而我国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沿海外向型企业受到波及较为严重,接收毕业生的人数大量减少,这直接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2.2自身因素

2.2.1许多大学生的就业标准和就业观念存在一定偏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期望值仍然较高,在城乡选择上,偏好大中城市,认为城市各方面条件胜于农村,机会相对较多,发展空间也较大;在就业单位选择上,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稳定、收入高的单位。由此造成了就业扎堆现象,甚至出现了几百比一的就业竞争场面。

2.2.2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不足。一方面,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主要反映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等方面,导致大学生自身水平与社会要求脱节;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都是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缺乏吃苦耐劳、多方合作、敬业精神,遇到困难就退缩。

2.2.3缺乏自我认识。有的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而有的大学生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性,缺乏自信心。

3应对策略

3.1高校积极引导、帮助学生

3.1.1搭建就业平台在当前就业形式下,首先,高校应该动员包括职业指导师,一切力量,搜集各方面的就业岗位需求,依托网络信息化,在高校内搭建专门的就业信息网站,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其次,学校要充分调动全校力量特别是职能部门、校友、离退休老同志、各院系领导及班主任、辅导员、职业指导师的力量把企事业单位引进到校内招聘会中;最后,要深化校企合作以及订单培养模式,提前解决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1.2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供需结构性矛盾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许多毕业生发现“学不能用”、“用非所学”,而不少用人单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市场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及时根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中去,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3.1.3加强职业指导力度学校应该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职业指导教师和心理咨询师,长期、专业、系统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3]讲坛以及就业心理按摩,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此外,高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2学生自我调节及应对策略

3.2.1心态调整毕业生应该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以一种平实、乐观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就业,服从社会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在非常时期,做到“先就业,后择业”,踏实工作,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3.2.2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要辅修第二学位,参加权威机构的专业领域培训;另一方面,大学生还应该多参加科技竞赛和比赛,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锻炼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4结束语

经济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多的影响,但我们相信在高校积极引导,帮助下,学生自我调整好就业心态,从多方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认清方向,找准目标,消除心理恐慌,即使在“经济寒流”中也可以找到使自己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俊.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J].成才之路.2009,(1):2

[2]丁爱霞,彭雪贵,肖碧海.金融危机环境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5):150-151.

[3]李荣华,高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