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23例效果分析

/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23例效果分析

于灵何江丽

于灵何江丽(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新疆喀什844000)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期特发疾病,是发生于妊娠中晚期的以瘙痒和黄疸为主要症状,伴胆酸、肝酶等生化异常等疾病。主要危害胎儿,使围产儿窒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鉴于这一点目前已有学者将中药尝试性应用到ICP治疗中使新生儿因羊水污染而窒息死亡明显减少,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本研究在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ICP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中药在治疗ICP中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确诊ICP患者,随机选取应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治疗的患者23例作为治疗组,年龄19-41岁(27.74+-6.45)岁,治疗时孕周28+5--36+3(32.6+-2.46)周;分娩时孕周35+2-38+6周,(37.04+-1.09)周。随机选取同期应用西药治疗的ICP患者25例作为非治疗组。年龄22-43岁(28.82+-6.83)岁;治疗时孕周29+3--36+1(32.67+-2.39),分娩时孕周34+3-38+5(37.0+-1.17)周,采取剖宫产方式分娩。两组患者年龄,治疗时孕周、分娩时孕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ICP诊断标准采用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6版教材。以上受试对象均已排除肝胆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

1.3治疗方法非治疗组采用以下方法治疗:地塞米松12mg,连用7日,熊去氧胆酸(udca)15mg/(kg/d)分三次口服共20日及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芩20g、茯苓10g、薏仁20g、栀子20g、茵陈30g、板蓝根15g、白术10g、党参15g、香附6g、水煎,1剂/日,分二次服。7剂为一疗程。

治疗组用药时间(只一次连续用药天数)1-14(7.8+-3.7)d,非治疗组为3-17(8.68+-4.07)d,治疗的疗程均依据患者病情决定,全部疗程中用药方案无更改。观察新生儿出生时情况(1)新生儿apgar评分,采用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6版教材,评分包括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和皮肤颜色5个方面,标准为:<7分为窒息标准,其中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2)羊水污染确定标准:Ⅰ为浅绿色,Ⅱ微黄绿色,Ⅲ稠厚、呈棕黄色。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皮肤瘙痒及黄疸减轻效果比较非治疗组患者有4人自诉皮肤瘙痒及黄疸明显好转占16%有9人自诉皮肤瘙痒及黄疸较治疗前减轻36%有12人效果不明显占48%。治疗组患者有11人自诉皮肤瘙痒及黄疸明显好转占48%,有9人自诉皮肤瘙痒及黄疸较治疗前减轻39%有3人效果不明显占13%。治疗组与非治疗组相比(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新生儿出生时情况的比较治疗组23例羊水污染率13%,新生儿窒息率22%

非治疗组25例羊水污染率28%,新生儿窒息率44%,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治疗组与非治疗组相比(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双胎发生率多余单胎主要危害胎儿,使围产儿窒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而患者有无黄疸与胎儿预后关系密切。西医治疗中地塞米松可诱导酶活性,能通过胎盘减少胎儿肾上腺脱氢表雄酮的分泌,降低雌激素的产生减轻胆汁淤积,同时能促进胎肺成熟,避免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症;熊去氧胆酸能降低胆酸,改善胎儿环境延长孕周。中医认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因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内阻,肝失调达,肝气郁滞,必先乘脾,湿热内阻最易使气血运行失畅而致脉络瘀阻临床表现患者皮肤瘙痒,黄疸肝酶异常等,本方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芩、茯苓、薏仁、栀子、茵陈等能清热利湿健脾,加速胆酸排泄,增加胆红素肠肝循环使直接胆红素排泄增多从而减轻皮肤瘙痒,及黄疸。羊水污染是新生儿窒息主要原因,笔者在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主要减轻患者皮肤瘙痒,及黄疸从而减轻患者羊水污染治标治本,标本兼治而达到预防新生儿窒息的目的同时取得较好效果。本方法简便易行,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