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析

吴文志

重庆市渝北区龙安小学校吴文志

摘要: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文本就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做了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问题情境”是指教学中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有了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就能促使他们激活积极思维,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考虑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和暗示性

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避免枝节横生,出现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毫无关联的问题,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弄清楚自己希望学生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创设情境。

(二)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接近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创设的情境一方面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能够理解的。另一方面,情境中隐含的问题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关联,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值得去探究的。这样,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又让其感觉到现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激起他们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要贴切自然,避免学生的认知偏差

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事实的。如果教师忽视数学问题的本质而牵强附会地联系生活,只能为学生提供错误信息,导致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一)关注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关注学生,就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创设有梯度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能“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

1.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接近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

教师创设的情境一方面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能够理解的,另一方面,情境中隐含的问题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关系,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值得去探究的。这样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又让其感觉到现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状态,激起他们强烈的自主探究愿望。

2.要考虑到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和暗示性。

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避免节处生枝,出现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的、基本毫无相关的问题,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首先弄清楚自己希望学生提什么数学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创设情境。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希望学生提出“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多少?”这类问题,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妈妈拿来一大袋棒棒糖(袋上标有50颗)让冬冬分成小袋。妈妈说:“每8颗装一袋,剩下的自己吃吧!”冬冬听了妈妈的话,在思考。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说明意图后,可设问:“如果你是冬冬,你听了妈妈的话,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很快提出了“可以装几袋?”“需要几小袋?”“还剩几颗?”“我可以吃几颗?”等问题。

(二)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提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每一个学生身上重要的素质,它将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由此,我根据教材设计相关生活的调查报告,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

从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调查的兴致很高。学生的观察力、比较的能力和独立创新思维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二、把问题情境开放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遇到问题时,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能使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他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现个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精神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比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家里谁当家?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想不想当家?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这个愿望,让你们来当家,好不好?那现在我们就去超市自己购物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都很兴奋,都用好奇的目光望着老师,似乎感到很新鲜。老师先让同学说说超市都卖些什么东西,每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在活跃的气氛中,老师适时提出问题:“现在老师要给你们30元钱,看看你们都可以买些什么?找回多少钱?”于是,每个同学都积极选购自己认为合适的物品。在你说我答,甚至你争我辩的活跃气氛中,多种答案就出来了。正是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总之,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内容特点,恰如其分地确定问题情境的教学预期目标,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依据,从而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

[2]《数学课堂标准》.201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