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护理学的内涵思维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浅谈中医护理学的内涵思维方法

张付霞

张付霞(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130062)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8-0419-02

【摘要】通过引用中医药学(中医学古籍)的传统理论,从传统中医护理学在历史与发展、理论背景、护理程序和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内涵和特点

【关键词】中医护理理论内涵思维方法

护理学属于医学中的一个分支,必然亦受所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作为护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医护理学,目前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传统中医护理学在历史发展、理论背景、护理程序和思维方法等方面无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中医护理的历史和发展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是形神一体论,中医正是采纳了先秦时期先进的析学思想.构建了它的理论框架。中医护理的历史源远流长,《黄帝内经》就已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其中《内经》中论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邪学说,就比护理之母南丁格尔提出的类似学说要早二千多年‘”。到了东汉末年,被誉为“医圣”的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121。所谓“辨证施护”,简单地说,就是把四诊合参的信息,经过归纳、辨析、推理,形成对病证的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关系、功能状态的认识,即形成证候类型,并根据这一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如对待同一组感冒症状“头痛、发热、恶风”,张仲景根据病人有汗和无汗而分别采用桂枝汤和麻黄汤治疗,在指导服药后护理时,前者需要同时服食热稀粥,而后者不必服食,这就是辨证施护的精髓所在。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析学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建立在整体、立体思维基础上的,强调从宏观整体揭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辩证、宏观、定性、自然疗法为特点“一”。

中医护理学也同样具有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生命观,从整体的、变化的和功能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可以认为,中医护理的基础理论是基于几千年历史的中医理论(中医传统文化),加之极具特色的护理操作技能,以及食疗、体疗、情志护理等方法,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的理论背景1.对人的认识《内经》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人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其形成的系统整体观和恒动人体观,成为指导中医临床护理实践的理论基础。人体内部是一个相生相克、永恒运动的统一整体,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是不孤立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目、耳、前阴、后阴等五官九窍,通过经络互相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如:心悸的中医护理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悸动、心慌不宁,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甲状腺机能讥进、贫血等病中以心悸心慌为主症时,属本病辨证范畴。

1、病因病机:多由内伤因素导致心的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或血脉瘀阻而造成心中悸动不安。

(1)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或久病失于调养,或失血过多;或思虑伤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心气、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心悸。

(2)年老肾亏,或久病及肾,或郁怒伤肝、肝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虚火上扰心神而心中悸动。

(3)久病气血不足,延及心阳虚弱,心阳虚不能温养心脉而发心悸。

(4)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而心神不安心慌心悸。

(5)心气虚衰,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瘀血痹阻心脉,导致心悸。

下面我只选阴虚火旺证的辩证论治和辩证施护:

阴虚火旺证:证候:心悸心烦,头晕目弦,少寐多梦,舌燥咽干,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主方:天王补心丹。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的刺激,郁怒伤肝,致肝阴虚阳亢。同时必须做好家属工作;积极配合。

③戒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痰多者忌肥厚细腻之品。

④饮食可适当清补,补益心肾之阴,如可食用甲鱼、桑椹、银耳、红枣、鲜藕等。

⑤心悸时可服用珠砂安神丸1~2粒。或针内关、神门,或耳穴埋豆。

⑥心悸伴头晕目眩者,要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每日测血压1~2次。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更深一个层次认为,中医强调人体是意识与精神系统和物质系统相结合的一个系统,也就是人体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如《内经》所云:“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其中所谓的形气神与现代科学揭示的物质、信息、意识大体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中医理论关于人体的论述,是对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和理解。2.对环境的认识中医护理学的整体观还表现在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其提出人和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不断受自然界,如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和昼夜变化的影响。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提出:“有未至而至,……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初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迟也。”121此说明了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容易导致人体产生疾病。“夫人察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说明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如自然界气候过度变化,可导致各种致病因素产生,使人类发病。

对健康的理解在中医护理基础理论中,健康的概念是指人与自然界及自我内在阴阳五行的平衡,若出现阴阳某方的偏盛偏衰,阴阳互损、格拒、消亡,或五行之间相乘相侮的失序情况,人便会生病。其中中医理论特别强调常人的胃气与发病的关系,《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平人之常,胃气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而张仲景阐发为“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这一思想贯穿整个辨治护理过程中,要求以胃气(正气)的盛衰来把握病情,并以之作为治疗护理原则,和决预后、推生死的重要依据。许多专家提出,综观《黄帝内经》一文的许多论述,可以概括其提出的健康生态的医学模式是:“生命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自我稳定,另一个是对外适应,对内实现稳态属阴,对外实现适应属阳。

中医护理学在日常生活中,在临床护理中和疾病预后时都是不可缺少,它在今天人们对于健康的理念逐步提高时起到了指导的作用,祖国医学理论从疾病的病因、病机、辩证施治及辩证施护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得到专家和百姓的认同。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成为指导中医临床护理实践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