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发展不平衡视域下的政府战略管理: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全球发展不平衡视域下的政府战略管理:问题及对策

冉文伟1赵冠楠2

冉文伟1赵冠楠2

(1.青岛市委党校,山东青岛266071;2.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世界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正如罗伯特·萨缪尔逊所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很有争议的过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国际背景下,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成为每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政府必须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以求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机遇,趋利避害,推动本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并为全球的平衡发展做出贡献。

一、全球发展不平衡背景下对政府管理有关问题的战略审视

世界范围内的国内贫富差距日益加剧,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这种全球发展不平衡和日益加剧的国际和国内的贫富分化给政府部门带来了严峻挑战,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竞争力需要不断提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资源的跨地区甚至跨国界自由流动,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各国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发展不平衡导致其在世界竞争格局中越来越被边缘化,贫困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和危机在不断累积中越来越积重难返。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对于政府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银行发展报告认为,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论是经济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当今形势下,政府部门不仅要有调控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而且还要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主权,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从政府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提高政府自身能力水平,建设高效政府是政府对自身发展进行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

(二)政府价值目标需要科学界定

国际和国内发展不平衡以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要想保持世界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各国政府必须确立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治理理念,促进国内社会公平和国际正义的实现。正如波兹曼所指出,任何公共管理者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议程。政府战略管理不能像企业战略管理那样仅仅考虑经济增长,而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平等、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因此,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出发,政府部门必须坚持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原则,确立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定位,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要把公平正义作为政府治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标准。当前,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是中国保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三)政府职能需要重新定位

在全球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政府必须以战略眼光重新思考自己的职能和责任。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国内形势和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政府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职能,充分发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凸显时期,提高治理能力尤其是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政府获得政绩合法性的重要保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改革的重要战略选择。政府部门应该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同时,加强公共服务理念,比以往更加关注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基于全球发展不平衡背景下实现政府战略管理的基本路径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尤其是在全球发展严重失衡的条件下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政府部门必须树立战略思维,做出科学的战略选择,确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以求在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有效配置各种资源,谋求本国和世界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鉴于以上分析,在全球发展不平衡背景下,战略管理在政府部门的应用思路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一)构建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

只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才能保障国家和政府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调控能力。因此发展应该成为政府管理的第一要务。消除全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关键是各国政府解决好自己国内的发展问题。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既要积极参与全球化,又要注意保持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借鉴世界先进的发展经验,同时又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积极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来说,要积极总结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政府的责任主要是站在战略的高度,探索未来的发展道路,保障中国未来在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中的正确方向,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完成产业升级,转换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脱“世界工厂”的地位,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拉动消费,实现科学发展。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在城乡收入差距中的影响占到30%-40%。因此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当前中国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举措。世行贫困研究项目负责人马丁·拉瓦利安认为:“提高贫困人口的安全保障意味着增强他们抵御疾病和经济冲击的能力。要提高贫困人口的安全保障,国家的减贫战略就必须通过保证向他们提供医疗、教育和营养等基本服务,以满足他们眼前的消费需求,保护他们的财产。”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在当前的中国,针对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政府要整合城乡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以完善基础性公共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公共资源适当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通过增加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公共服务市场化、加强与第三部门合作等多种途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大力发展公民参与,增强政府回应性

弗里德里克森认为,回应性是政府与公民在互动的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对公民利益诉求的积极反应和回复,是公平价值在公共行政中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增强政府回应性是政府战略管理的重要方面。建立政府的回应机制应该将公众参与作为政府治理中的重要内容。公民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和公民的良性互动,加强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合作,有效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满足公民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同时有助于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增强公民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和支持,也使政府治理更加透明和公正,减少腐败,提高政府公信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世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是单凭某个国家或政府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来消解。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处于依附地位,其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南北差距加大不仅使得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而且也会对发达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和安全威胁。因此,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部门要注重战略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争取公平合理的发展和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要把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作为重要的对外战略选择,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援助,促进平衡发展的国际机制的形成,建立一个共享发展繁荣的新的世界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45.

[2]张钢,张守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研究的主题和方法———地方政府战略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3]周扬.世界银行:全球经济面临不平衡发展http://www.gmw.cn/03pindao/jingji/2004-04/28/content_18740.htm.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