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穴位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电极穴位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张远芬李瑾王琴金燕

张远芬李瑾王琴金燕(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目的:对电极穴位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将2006年1月~2009年6月治疗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9%,对照组总有效率68.9%,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对周围性面瘫的转归有积极作用,病程越短,疗效越好,面神经麻痹程度越严重预后越差。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穴位;血管扩张剂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144-01

周围性面瘫临床上较为常见,患者表现为同侧面部所有的表情肌弛缓性瘫痪[1]。面瘫如不恢复或不完全恢复时,常可产生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如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利则可能遗留永久性面瘫或后遗神经痛。我科于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31例,均采取药物治疗辅助电极穴位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排除因外伤、肿瘤压迫、代谢阻碍等因素而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15~67岁,平均49.5岁;病程1~30d,平均一周;右侧面瘫29例,左侧面瘫31例。面神经麻痹表现为面部肌肉的随意运动障碍,不能表情。面肌痉挛为病侧面肌发生身不自主的抽动。上部面肌随意运动障碍时,额纹消失,不能蹙额、抬眉、眼不能闭拢,用力闭眼时眼球转向上外方,日久之后出现下睑外翻、流泪、结膜及角膜干燥,发生结膜炎及角膜炎。面下部麻痹时,鼻唇沟平浅或消失,口角下垂并向对侧歪斜,笑或露齿时更为明显。吹口哨或鼓气不能,说话欠清晰,饮水易沿口角外流。按改良may-hosomi法[2]检测为轻度面瘫37例,重度面瘫23例。60例均尊照患者同意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仅给予血管扩张剂、抗病毒药物、类固醇激素及B族维生素等。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电极穴位治疗。采用上海G6805型电针仪,频率为1Hz,疏密波的电流强度为10-30mA,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电极片分别刺激阳白、地仓、人中、百会及风池等穴位。两组患者均以10天为一个疗程。

1.3疗效标准: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国内目前尚无评定标准。但以House和Brackmann(1985)建议的标准得到了国际上多数人的认同。该标准中Ⅰ级为痊愈,Ⅱ级为显效,Ⅲ级为有效,Ⅳ、Ⅴ、Ⅵ级为无效。[3]

1.4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用百分率表示,x2检验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后,发现面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治疗组患者在治疗两疗程后,以疗效标准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疗效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颅内、颞骨内及颈、面部的各种疾,若引起面神经出血、贫血、水肿、受压、牵张、断裂等,均可出现面神经麻痹。病变部位在面神经运动核及以下部位的面神经麻痹即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排除肿瘤、外伤因素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学者们目前大多认为与血管痉挛导致的缺血性神经病变、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反应及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4]。临床研究发现,较多病例发病前均受过风寒刺激,可能系局部营养面神经血管受风寒而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缺氧而发病,另外尚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病毒感染史。总之,无论是那种因素均可使面神经组织水肿,进而导致面部表情肌瘫痪而出现功能障碍。传统治疗多采用扩血管药物以改善面部供血,解除血管痉挛,增加微循环的血流量等。因多数病例发病前有病毒感染史,尚采用类固醇激素及抗病毒药物等。如因肿瘤、外伤等因素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醉,尚需配合手术治疗。

电极穴位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疗效,考虑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调节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电极穴位治疗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通过神经和免疫系统调整大脑皮质中枢兴奋及抑制过程,使脑内神经突触间各种神经递质趋于动态平衡[5];相关动物试验也证实,电刺激可增加下丘脑5-HT含量[6];②改善脑循环和代谢功能,如有研究发现对脑部电刺激可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流灌注等[7]。此外,电极干预还可刺激患者的痛觉、触觉、温度觉等多种感受器,具有一定的生物反馈及心理安慰,暗示作用[8]。电极穴位治疗具有抗氧化,减轻水肿、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刺激面神经的恢复等功效。经临床应用穴位辅助治疗的较对照组更早出现面神经功能恢复。

本文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穴位,结果发现与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穴位治疗周围性面瘫比以前针灸治疗,减轻了病人的皮肉之苦、使病人更易接受;目前临床上尚没有被广泛认识和应用。应该注意的是对周围性面瘫不能单纯应用穴位治疗,应当同时配合使用扩血管药物以增强穴位对血管的作用。本文结果表明穴位治疗的疗效取决于开始穴位治疗的时间,发病时间越短,应用穴位越早的病例预后越好,故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应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及早地应用穴位辅助治疗以期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勇泉,孙爱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4,391-392

[2]刘凤杰,慕学荣.半导体激光等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国康复[J],2003,18:77-77

[3]黄选兆,汪吉宝,孔维维,主编.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07,940-945

[4]王海波,冯红云,樊兆民,等.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致小鼠面神经麻痹的实验性研究,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2006,41(1):13-16

[5]叶国传、针灸治疗抑郁症36例,上海针灸杂志,2000.19:30.31

[6]邱艳明、时宇静、图娅、电针印堂、百会穴对获得性无助大鼠不同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54-56

[7]ReisDJBergerSB,UnderwoodMD,etal.Electricalstimulationofcerebellarfastigialnucleusreducesischemicinfarctionelicitedby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inrat.JcerebBloodFlowMetab,1991,11:810-818

[8]王晓燕、李静茁。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1,12,725-727